月利息3厘是多少?听起来不多,但你知道它背后藏着什么吗?
你有没有接过那种“低息贷款”的推销电话?对方语气诚恳:“我们这利率可低了,月息才3厘!”听着是不是挺心动?毕竟“3厘”这个词,说起来轻飘飘的,好像一杯奶茶的钱都不到,可你真的搞清楚了吗——月利息3厘到底是多少钱?它换算成年利率又是多少?签了这样的合同,会不会一不小心就掉进“温柔陷阱”?
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地聊聊这个看似不起眼、实则暗藏玄机的问题。
先来个直球回答:月利息3厘,就是每借1万元,每月利息30元。
“厘”是中国传统利率单位,1分=1%,那1厘呢?就是0.1%。
- 月息3厘 = 0.3%
- 换算成年利率就是:0.3% × 12个月 =6%
看到这儿你可能松了口气:哎哟,这才3.6%,比银行房贷还便宜,不是挺划算?
等等,别急着点头,这里的关键是——合法合规的前提,是这笔借款本身属于民间借贷,且利率没有超过法定上限。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解释,目前合法的民间借贷年利率上限为一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4倍,以2024年为例,一年期LPR为3.45%,那么4倍就是8%。
所以你看,月息3厘(年化3.6%)远低于这个红线,从数字上看是完全合法的,但它背后的“坑”,往往不出现在利率本身,而出在合同条款、服务费、砍头息、复利计算这些“软刀子”上。
举个例子:你借10万,对方说月息3厘,听起来每月只要还300块利息,可签合同时却写着“综合服务费2%”、“管理费每月500元”,或者直接“砍头息”扣掉6000元——实际到手9.4万,但你还得按10万本金还利息,这样一来,真实利率早就远远超过了表面的3.6%,甚至可能逼近高利贷边缘。
更有些平台打着“3厘低息”的旗号,诱导你分期消费、循环借贷,结果利滚利,几个月后账单翻倍,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套路,最是防不胜防。
以案说法:一张借条背后的“3厘”陷阱
老张去年做生意周转,找熟人借了20万,对方一口答应:“放心,月息就3厘,讲情义的。”两人写了个简单借条:“今借到张某人民币贰拾万元整,月息3厘,半年后还清。”
可半年后,对方突然拿出计算器,说:“你这20万,每月3厘是600块,半年3600,但还有‘资金占用补偿’和‘催收费’一共8000,你得还24.4万!”
老张傻眼了:当初说好3厘,怎么多出这么多名目?他来找我咨询,我一看借条——只写了“月息3厘”,其他费用一字未提,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利息不得预先扣除,额外收费必须明确约定,法院判决老张只需按3厘支付利息,共计3600元,其他乱收费全部驳回。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哪怕利率合法,也得看合同写得清不清楚,口头承诺不可靠,白纸黑字才是护身符。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四倍的除外。”《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
“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律师总结:
“月利息3厘”听起来像是一缕春风,温柔又体贴,但千万别被这几个字蒙蔽了双眼。低息≠无风险,合法≠无套路。真正聪明的借款人,不会只盯着“3厘”这个数字,而是会问清楚:
- 这是纯利息吗?有没有附加费用?
- 利息是单利还是复利?
- 本金是到账金额还是合同金额?
- 合同里有没有隐藏的“违约金”“服务费”“加速到期”条款?
所有的便宜背后,都标好了价码。借钱不是拼谁嗓门大,而是拼谁脑子清,签合同前,不妨多问一句:“律师看过吗?”
一句话的清醒,能省下十万块的教训。
月利息3厘是多少?听起来不多,但你知道它背后藏着什么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