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两天就打通讯录,真的合法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前一天还在按时还账,结果因为工资晚发了一天,信用卡、花呗、借呗全都还好着,唯独某几个网贷平台,刚逾期48小时,手机就开始响个不停——不是催你还钱,而是你爸妈、同事甚至前男友的电话一个接一个被打过去。“你们家孩子欠钱不还啊!”“他是不是出什么事了?”这种突如其来的“社会性死亡”,让人既愤怒又无助。
很多人以为,逾期一两天顶多收到几条短信提醒,顶多客服打个电话,可现实是,有些网贷平台在你逾期不到72小时,就开始“爆通讯录”——把你手机里存的所有联系人挨个拨打或发送催收信息,手段之精准、速度之快,仿佛你的隐私早就被扒得底朝天。
为什么他们能这么快拿到你的通讯录?因为在你点“立即借款”的那一刻,app申请了“读取通讯录”的权限,而你可能随手一点“允许”,就把自己的社交圈交了出去,法律上讲,这叫“授权同意”,但问题是:这种“同意”是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做出的吗?当你急着用钱、页面跳得飞快时,谁会逐字阅读那几页密密麻麻的用户协议?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催收行为往往伴随着语言威胁、精神施压。“再不还钱我们就去你单位贴告示”“你女儿学校我们会通知的”,这些话术不仅越界,而且涉嫌违法,催收的本质是主张债权,而不是羞辱、恐吓或侵犯他人隐私。
我曾接过一位年轻女孩的咨询,她因为突发疾病住院,工资延迟到账,导致一笔3000元的网贷逾期两天,结果第三天早上,她母亲接到陌生电话:“你闺女借钱不还,是不是想赖账?”老人当场心脏病发作送医,女孩崩溃地说:“我只是晚了两天,没想逃,也没失联,凭什么这样对我家人?”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债务可以追,但人格尊严不能踩,哪怕你真的欠钱,哪怕平台有合同依据,也不能用伤害第三方的方式施压,更何况,很多所谓的“合同条款”本身就存在格式化、诱导性甚至违法内容。
以案说法
2022年,浙江杭州一名程序员因网贷逾期5天未还,催收公司连续拨打其亲友、同事电话,并在微信中发送“此人已拉黑所有催收,请大家避雷”等不实信息,该男子不堪其扰,报警并提起民事诉讼,法院最终认定:催收方未经借款人明确同意,擅自向非担保关系的第三方披露债务信息,构成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判决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8000元,并责令停止侵权行为。
此案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催收可以存在,但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一旦越过边界,从“合法维权”变成“非法骚扰”,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法条链接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明确规定: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也强调:
借款人逾期后,金融机构应依法合规开展催收,不得采取暴力、恐吓、侮辱、骚扰等不当手段,不得向无关第三方透露借款人信息。
朋友们,网贷本身不是原罪,紧急时刻它可能是救命的钱;但催收方式的底线,绝不能被轻易突破,逾期两天就被打通讯录,表面看是“效率高”,实则是对法治精神的漠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一天面临财务困境,那时我们希望被理解,而不是被羞辱。
作为律师,我想告诉你三句话:
第一,不要轻易授权通讯录权限,尤其对非正规平台;
第二,一旦遭遇违规催收,保留证据,果断投诉或起诉——你可以拨打12363(金融消费者投诉热线)或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第三,欠债不等于失去尊严,法律永远站在文明那一边。
真正的信用,不只是按时还款,更是整个社会在面对困境时,仍能守住人性与规则的底线。
网贷逾期两天就打通讯录,真的合法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