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富电话是多少钱?这通电话,真的只值几毛钱吗?
你有没有接过那种“不请自来”的催收电话?语气严肃、措辞紧迫,开头一句:“您好,这里是玖富金融……”紧接着就是还款提醒,甚至威胁要上报征信,这时候你心里一紧,下意识反问一句:“那你们这个电话,到底算多少钱?”表面上看是个玩笑,但背后藏着的,却是我们每个负债人最真实的情绪与困惑。
“玖富电话是多少钱”这个问题,并不是在问运营商通话资费,而是在质问:一条骚扰式的催收电话,究竟该为谁买单?它侵犯了我哪些权利?我又该如何反击?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现实场景,很多人借过玖富平台的钱,起初觉得方便快捷,可一旦逾期,各种电话、短信、甚至是“第三方合作机构”的轮番轰炸就开始了,有的人在凌晨接到电话,孩子被吓醒;有的人被冒充“法务部”恐吓“马上起诉”;更有人发现,自己从未授权的信息,却被精准地用来施压家人朋友,这时候再回头想那句“玖富电话是多少钱”,你会发现——这通电话,可能正在用你的尊严、安宁和隐私来计价。
从法律角度看,催收行为并非无法无天,根据《民法典》人格权编的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电话骚扰、信息侵扰等方式侵害他人生活安宁。《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也明确要求:催收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使用恐吓、侮辱性语言,每日有效催收不得超过三次。
但现实中,很多所谓的“合规外包”,成了规避责任的挡箭牌,玖富说自己没直接打电话,是第三方在操作——可问题是,你是因他们的债权才被催收的,他们难道不该对合作方的行为负责?就像餐厅雇了服务员骂顾客,难道老板能说“跟我没关系”?
以案说法:一通电话,换来三万元精神赔偿?
2022年,浙江杭州有一位张先生,因网贷逾期8000元,被某平台委托的催收公司连续37天拨打其本人及亲属电话,最多一天高达19次,还多次在深夜致电其年迈母亲,谎称“儿子涉嫌诈骗”,张先生母亲因此突发心脏病住院,事后,张先生将平台及催收公司告上法庭。
法院审理认为:虽然债务属实,但催收方式严重超出合理范围,构成对人格权的侵害,尤其涉及对老年人的精神伤害,最终判决平台承担连带责任,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并责令其整改催收流程。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哪怕你欠了钱,也不意味着你要承受人格羞辱和生活侵扰,每一通越界的电话,都可能成为被告席上的证据。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民法典》第1033条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13条
催收人员不得频繁致电干扰债务人及相关人员正常生活,每日催收录音不得超过三次,禁止在晚22:00至早8:00期间催收。《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玖富电话是多少钱?”这个问题,不该只是情绪的发泄,而应成为我们维权的起点。
作为律师,我想说:你不怕欠钱,就怕失了底线;平台不怕你逾期,就怕你懂法。
一通催收电话,表面是提醒还款,实则是对你人格边界的一次试探,如果你沉默,它就会变本加厉;但只要你开始录音、留存证据、依法投诉,甚至提起诉讼,局面就完全不同。
合法的债务可以协商,合理的催收可以接受,但任何形式的骚扰、恐吓、越界行为,都不该被容忍,你有权要求他们“把电话挂得文明一点”,也有权让他们为每一次越界付出代价。
下次再接到那样的电话,别急着心慌,你可以平静地回一句:“这通电话我很清楚值多少钱——等我算完精神损失费,会寄账单给你们。”
这才是,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底气。
玖富电话是多少钱?——这通电话,真的只值几毛钱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