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四年后才还清,真的就没事了吗?
你有没有想过,一笔多年前借的网贷,因为一时周转不开,拖了四年才终于还上——你以为“钱还了,恩怨两清”,结果某天突然收到律师函,或者发现征信依然一塌糊涂?甚至有人被起诉、被执行……这到底是为什么?
今天咱们就来聊点扎心但必须面对的现实:网贷逾期四年后才还清,真的一了百了了吗?
先说结论:还钱是义务,但不代表“迟还”就能抹掉所有后果。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最后把本金加利息还上,就像结清账单一样,一切归零,可现实远比这复杂得多,我们先捋一捋时间线。
假设你在2019年借了一笔网贷,当时签的是电子合同,年化利率24%,借了5万,每月还3000,结果2020年开始收入不稳定,断断续续还了几期,后来彻底停了,平台催收电话打爆手机,短信轰炸不断,你干脆换了号码,躲了几年。
直到2024年,手头宽裕了,你想“把良心债还了”,主动联系平台,一次性结清剩余本息,大约6.8万(含罚息和违约金),你松了口气,觉得这事翻篇了。
可问题是——
这四年里,你的逾期记录早就上传到了征信系统,并且保留五年,也就是说,从你还清那天起倒推,如果逾期状态持续到2024年,那么这条黑记录要等到2029年才能自动消除。
更麻烦的是,有些平台在你逾期满一年后,就把债权转让给了第三方催收公司,甚至打包卖给了资产管理公司,你以为你在跟原平台打交道,其实背后早就是另一波人在追债。
更有甚者,有些平台或合作方已经在2022年就向法院提起了诉讼,由于你失联、未应诉,法院缺席判决你偿还本息+违约金+诉讼费,这份判决进入执行程序,你名下的银行卡、微信支付宝可能被冻结,哪怕你现在还清了,也得去法院申请解除执行,否则依然背负“被执行人”的身份。
所以你看,“还清”只是完成了金钱义务,但法律和社会信用层面的“清算”,远远没结束。
以案说法:张先生的“迟来清偿”之痛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张先生就是典型的“逾期四年才还清”。
他在2019年借了3万元应急,后来失业,断供两年,平台在2021年起诉他,法院判决还款4.2万元(含利息和罚息),他没在意,觉得“反正没钱,判了也拿我没办法”。
结果2023年他想贷款买房,发现自己上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原来判决生效后,对方申请了强制执行,法院查封了他的银行账户,并限制高消费。
2024年他终于凑钱还清,但问题来了:
- 征信上的逾期记录还要再留四年;
- 失信名单虽然可以申请撤销,但需要主动提交结清证明、写申请书、跑法院;
- 房贷审批因这段历史被拒,银行认为他信用风险过高。
张先生很委屈:“我都还了,为什么还要受罚?”
我说:“你还的是‘债’,但失去的‘信’,不是一纸转账就能买回来的。”
法条链接:这些规定你必须知道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经催告后应在合理期限内返还。《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为五年;超过五年的,应当予以删除。《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四条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法院可采取限制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措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十条
被执行人已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法院应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其失信信息。
⚠️ 注意:“履行义务”≠“自动恢复信用”,必须主动申请!
律师总结:还清只是第一步,修复才是关键
朋友们,网贷本身不是原罪,逾期也不是世界末日,但逃避+拖延+无知,才是真正把你推向深渊的三把刀。
如果你正在经历或已经走过了“逾期四年才还清”的路,请记住以下几点:
✅ 第一,还清是底线,不是终点,钱还了,不代表信用自动修复,更不代表法律风险归零。
✅ 第二,主动联系平台或法院,索取结清证明,申请撤销执行、删除失信信息。
✅ 第三,查征信报告(可通过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免费查),确认逾期记录更新状态,必要时提出异议申诉。
✅ 第四,未来借贷务必量力而行,别再把“拆东墙补西墙”当常态,信用一旦破碎,重建需要五年甚至更久。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
这个时代,最贵的不是钱,是信用。
你可以穷一阵子,但不能让“失信”陪你一辈子。
别等事到临头才后悔,早面对,早解决,早重生。
——一名始终站在你这边的执业律师
网贷逾期四年后才还清,真的就没事了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