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就成‘老赖’到底啥情况才会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咱们现在生活节奏快,手头紧的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点开手机,刷个网贷应急,但问题来了——一旦哪天还不上,平台催收电话一个接一个,朋友圈里也开始流传“逾期会被列入失信名单”“以后高铁都坐不了”……听着挺吓人,是不是只要网贷一逾期,立马就成了“失信被执行人”?今天我就以一个从业十几年的律师身份,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事儿,真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首先得划重点:网贷逾期≠自动成为失信被执行人,这两个概念差得可远了,逾期,只是你没按时还钱,属于民事违约行为;而“失信被执行人”,那可是法院正式认定的“老赖”,是司法层面的信用惩戒措施,门槛高多了。
简单说,只有当你被网贷平台或催收机构告上法庭,法院判决你还钱,你明明有履行能力却拒不执行,或者故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这时候法院才会根据申请,把你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换句话说,光是欠钱不还不会立刻进黑名单,但“有钱不还”“装穷耍赖”,那就真可能被贴上“老赖”的标签了。
纳入失信名单可不是随便定的,法院得审查你的财产状况、还款意愿、有没有正当抗辩理由等等,比如你确实失业了、重病在身、家庭突发变故,暂时无力偿还,只要积极沟通、提供证明,法院通常也不会轻易把你列为失信人,法律讲的是公平和比例原则,不是一棍子打死。
再提醒一点:很多网贷平台虽然催收手段猛,动不动就说“要上报征信”“要走法律程序”,但真正走到起诉、执行、失信这一步的,其实比例并不高,尤其是那些没有持牌的小平台,连合法诉讼主体资格都没有,更别说让你上“老赖榜”了。
以案说法:小王的经历告诉你,什么情况下才真危险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王,30岁,自由职业者,疫情期间收入中断,借了几笔网贷总共8万多,后来陆续逾期,平台催收频繁,甚至有人冒充法务发短信说“已立案,即将列为失信人”,小王吓得不行,整夜睡不着。
后来其中一家平台真把他告了,法院判他还款,判决生效后,平台申请强制执行,执行阶段,法院查到小王名下有一辆刚买的二手车(登记在他名下),但他声称车是朋友买的,挂他名下,结果法院调取购车流水发现,付款人是他本人表哥,转账备注“代购”,且车辆一直由小王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认定他有隐匿、转移财产嫌疑,最终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限制高消费,直到他把车拍卖还了一部分债,达成和解,才被移出名单。
这个案子说明:真正的风险不在“逾期”本身,而在“有履行能力却拒不执行”,如果你真的困难,坦诚面对、主动沟通、配合法院调查,往往还有转圜余地,但要是玩“金蝉脱壳”那一套,法律可不会惯着你。
法条链接:这些规定你得知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二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并可以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向社会公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明确:
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也就是说,前提是“有履行能力+拒不履行”,缺一不可,单纯因为经济困难还不起,不构成纳入失信名单的法定条件。
律师总结:别被恐吓话术吓住,但也不能心存侥幸
回到最初的问题:网贷逾期算不算失信被执行人?答案很明确——不算,除非你经过法院判决后,有能力还却故意不还。
我的建议是:
- 别怕逾期,但要正视问题:逾期不是世界末日,关键是及时与平台沟通,争取延期、分期;
- 收到法院传票别当空气:积极应诉,表达困难,争取调解;
- 千万别耍“小聪明”:转移财产、换身份证号、躲债……这些行为一旦被查实,后果比逾期严重得多;
- 信用是长期资产:哪怕现在难,也要守住底线,避免从“暂时困难”滑向“失信污点”。
法律不怕你穷,怕的是你“装穷”,坦诚面对,依法应对,才是走出债务困境的正道,今天的每一个选择,都在为明天的信用画像添一笔,别让一时的逃避,换来长久的枷锁。
网贷逾期就成‘老赖’?到底啥情况才会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