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的人到底多不多?背后真相让人沉默
你有没有发现,朋友圈里突然多了几个“消失的朋友”?不是他们搬家了、换工作了,而是——他们可能正被一条条还款提醒压得喘不过气,打开手机,花呗、借呗、微粒贷、京东白条……这些曾经“救急不救穷”的小工具,如今却成了不少人心里的定时炸弹,于是很多人开始问:有多少人会网贷逾期的呢?
说实话,没人能给出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答案,但数据不会说谎,根据某权威金融研究机构发布的《2023年中国消费信贷发展报告》,我国短期互联网贷款用户中,逾期30天以上的比例已接近18%,而在年轻群体(尤其是18-35岁)中,这个数字甚至更高,更令人揪心的是,很多人并不是“不想还”,而是“还不上”。
为什么?我们来拆解一下现实:
第一,借贷太容易了,点几下屏幕,几千块就到账,没有抵押、没有担保,甚至连面都不用见,平台用“秒批”“低息”“零门槛”吸引你,可签合同时那密密麻麻的小字,你真的看懂了吗?
第二,收入不稳定+超前消费=债务雪球,许多年轻人月薪八千,却过着两万的生活,一部新手机、一次网红打卡旅行、一场直播带货冲动下单……积少成多,当工资刚够还最低还款时,危机就开始了。
第三,逾期后的连锁反应比想象中可怕,你以为只是晚几天还钱?错了,利息翻倍、催收电话打到家人、征信留下污点,严重的话还会被起诉,有些人因为怕丢脸,选择失联,结果越拖越重,最后陷入“以贷养贷”的死循环。
我接触过一位客户,小林,26岁,普通白领,最初只是为了应急周转,借了5000元网贷,结果两年下来,利滚利加上拆东墙补西墙,负债竟然超过了12万,他每天最怕听到手机响,一看到陌生号码就手抖,他说:“我不是不想还,是越还越多,看不到头。”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借钱一时爽,逾期火葬场。
以案说法:
去年,我们代理了一起典型的网贷逾期案件,当事人张先生,31岁,自由职业者,因疫情导致收入中断,在多个平台累计借款8.7万元,起初还能勉强还款,后来彻底断供,半年后,收到法院传票——一家网贷平台将其起诉至互联网法院,要求偿还本金加罚息共计11.3万元,并承担诉讼费用。
我们介入后发现:虽然借款属实,但其中部分平台存在变相收取高额服务费、年化利率超过法定上限(LPR四倍)的情况,经过举证和庭上辩论,最终法院判决核减不合理利息,仅支持合法范围内的本息合计约9.1万元,为当事人减轻了近2.2万元负担。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逾期不是终点,法律仍有救济空间,但前提是——你要面对,而不是逃避。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明确规定: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为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超出部分,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
《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明确限制催收行为:不得频繁骚扰、不得泄露个人隐私、不得恐吓威胁,若遭遇暴力催收,可依法维权。
律师总结:
回到那个问题:有多少人会网贷逾期的呢?
答案或许冷酷:每五个网贷用户中,就有一个正在或即将逾期。
但这不是数字游戏,而是无数普通人的真实困境,作为律师,我想说的是:
你可以犯错,但别沉默;你可以缺钱,但别失信于自己。
如果你已经逾期,第一步不是删APP、拉黑电话,而是冷静评估债务结构,区分合法与非法利息,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很多情况下,协商分期、申请展期、甚至调解诉讼,都是可行路径。
法律从不鼓励赖账,但也绝不会纵容“套路贷”和高利盘剥。
真正的成熟,不是永远不跌倒,而是跌倒后,知道怎么站起来。
别让一时的困境,变成一生的阴影,你值得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只要你还愿意面对。
网贷逾期的人到底多不多?背后真相让人沉默,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