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到底算不算违法?很多人第一反应都错了!
看到有人落水,周围一群人围观,却没人跳下去救?或者,明明是物业承诺24小时监控,结果小偷大摇大摆进小区作案,物业却说“我们只是服务方,没执法权”?这时候,很多人会愤怒地问一句:“他们怎么什么都不做?”——这,不作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但问题是,“不作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在法律上构成违法吗?还是说,只要没动手,就不算犯错?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的法律概念。
“不作为”不是“没做事”,而是“该做却没做”
很多人一听“不作为”,第一反应是:“哦,就是没干啥呗。”但法律上的“不作为”远不止这么简单。它指的是行为人负有特定的法律义务,有能力履行,却故意或过失地没有履行。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张三是个消防员,接到火警后赶到现场,但他站在门口看着火势蔓延,就是不进去救人,你说他“动”了吗?动了,他来了,但他“作为”了吗?没有,因为他身为消防员,有法定的救火救人义务,这种“该出手时不出手”,就是典型的“不作为”。
再比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义务,如果孩子饿得面黄肌瘦,父母却天天打麻将不管不顾,这就不是“没做事”,而是违反了法律明确规定的作为义务,构成不作为的违法行为,严重时甚至可能构成遗弃罪。
关键点:有没有“作为义务”?
这是判断“不作为”是否违法的核心!
法律不会要求每个人都去当超人,路人甲看到车祸不去救,一般不违法,因为他没有法定的救助义务,但如果你是医生,刚好在现场,而且患者情况危急,你明明能救却转身走开,这就可能涉嫌“不作为的侵权”甚至“不作为的犯罪”。
“作为义务”的来源主要有四种:
- 法律规定:比如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
- 职务或业务要求:比如警察抓贼、医生救人;
- 合同约定:比如保安合同中明确写明“24小时巡逻”,结果他睡大觉;
- 先前行为引发的义务:比如你开车不小心撞伤人,就必须送医,不能跑了了事。
所以你看,“不作为”是否违法,不看动作,看责任。
不作为也可能构成犯罪?真的!
很多人以为犯罪必须是“动手”,比如打人、偷东西,但刑法中,不作为同样可以构成犯罪。
- 遗弃罪:有抚养义务却拒绝抚养;
- 玩忽职守罪:公职人员该履职却不履职,造成严重后果;
- 放火罪的特殊情形:有人故意关闭消防系统导致火灾蔓延,虽未点火,但因负有管理义务却未作为,也可能被认定为放火罪的共犯。
2021年有个真实案例:某小区电梯故障多日,物业多次接到投诉却一直不修,结果一位老人被困电梯4小时后窒息身亡,事后法院认定,物业明知隐患却未采取措施,构成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相关责任人被判刑。
这个案例狠狠打了那些“我们只是服务,不担责”的脸。
民事领域,“不作为”一样要赔钱
不光是刑事,民事上“不作为”也逃不掉责任。
比如你租的房子漏水,房东答应修却拖了三个月,导致你家具泡坏、生病住院,这时候,房东的“不作为”就构成了违约,你完全可以起诉要求赔偿。
又比如,电商平台明知某商家卖假货,却迟迟不下架,消费者因此受骗,平台虽未直接售假,但因其监管义务未履行,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建议参考:遇到“不作为”,你该怎么办?
- 先确认对方是否有作为义务:查合同、看岗位职责、翻法律法规;
- 保留证据:聊天记录、录音、投诉记录、现场照片等都很关键;
- 及时主张权利:通过投诉、发律师函、起诉等方式施加压力;
- 必要时报警或向监管部门举报:尤其是涉及公共安全时,别怕“小题大做”。
沉默不是宽容,纵容只会助长不作为的气焰。
相关法条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8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65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不作为行为若符合犯罪构成,同样可成立犯罪。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1条: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即遗弃罪)
“不作为”不是逃避责任的挡箭牌,而是法律责任的隐形雷区。
它不像“打人”那样显眼,却可能在沉默中酿成大祸。
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公职人员,只要身上背着“该做的事”,就不能装看不见。
法律不强求人人当英雄,但绝不允许你在职责范围内“装睡”。
下次再遇到“他们怎么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别只骂一句就走开——也许,那正是你维权的起点。
关键词提醒:不作为什么意思?现在你懂了吗?
它不是“没动作”,而是“该动不动”——动与不动之间,隔着一条法律责任的红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