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答辩?普通人打官司时真的需要它吗?
莫名其妙收到一张法院传票,心里“咯噔”一下,脑子里全是问号——“我啥也没干啊,怎么就被告了?”“我现在该怎么办?”“不去行不行?”如果你正面临这样的困境,那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
咱们今天要聊的,是一个看似专业、实则每个人都可能用到的法律关键词——什么是答辩。
答辩,就是被告在收到起诉状后,针对原告的指控,依法向法院提交的书面回应,它不是“随便写写”,也不是“我冤枉啊”这种情绪宣泄,而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力、影响案件走向的关键文件。
很多人以为,只要我不理它,法院拿我没辙,错!法律程序一旦启动,沉默不等于胜利,反而可能等于认输,法院不会因为你没回应,就觉得你没责任,相反,如果你不答辩,法官很可能基于原告单方面提供的证据和陈述作出判决,结果对你极为不利。
举个真实案例:小李借了朋友5万块,写了借条,但一直没还,朋友一怒之下起诉,小李觉得“不就是钱嘛,等法院判了再说”,结果一直没出庭也没提交答辩状,法院最终缺席判决小李还款+利息+诉讼费,等执行法官上门查账户时,小李才傻眼。
你看,答辩的核心作用,是“亮出你的立场、提供你的证据、反驳对方的逻辑”,它不是拖延战术,而是你行使法律权利的第一步,通过答辩,你可以:
- 否认不实指控
- 提出反诉或抗辩理由(比如诉讼时效已过、证据不足)
- 提交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转账记录、聊天截图、证人信息等)
- 争取调解或和解的空间
更关键的是,答辩状是法官了解案件全貌的重要依据,原告说一套,你不说,那法官只能听一面之词,但你一旦提交答辩,案件就从“单声道”变成“立体声”,法官才能全面判断,公平裁决。
很多人担心:“我没学过法律,写不了答辩状怎么办?”别慌,答辩不等于必须用法条堆砌。一份合格的答辩状,结构清晰、事实清楚、逻辑通顺就够了,你可以按这几个步骤来写:
- 基本信息:姓名、案号、法院名称写清楚;
- 回应原告诉求:逐条回应,不同意原告第一项诉讼请求,理由如下……”;
- 陈述事实:用时间线讲清楚事情经过,避免情绪化语言;
- 提出证据:列出你手头的证据,并说明证明目的;
- 法律依据(可选):引用相关法条增强说服力;
- 结尾请求:明确写上“请求法院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等。
答辩不是对抗,而是沟通,你不是在跟原告吵架,而是在跟法官讲道理。
✅ 建议参考:
如果你被起诉,收到传票后15日内(民事案件)务必提交答辩状,时间紧?先写个简要版也比不交强,实在不会写?建议找专业律师协助,花几百块可能省下几万块,别等到判决下来才后悔:“早知道我就答辩了。”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名称、住所等信息,写明答辩请求和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
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零九条: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注意:不交答辩状≠案件不审,只是你放弃了陈述权利。)
“什么是答辩”?它不是法律术语的堆砌,而是你捍卫自己权利的“第一道防线”,别再以为打官司就是“谁嗓门大谁赢”,在法律面前,理性、证据和程序才是王道,无论你是被催债、被离婚、还是被索赔,只要收到法院通知,第一时间思考“我该怎么答辩”,而不是“我能不能躲过去”,你的沉默,可能正在为别人的胜诉铺路,主动出击,用法律的语言为自己发声,这才是现代公民应有的法治素养。
别让无知,成为你败诉的借口。
什么是答辩?普通人打官司时真的需要它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