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诈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普通人一不小心就中招?
“先生,您有一笔50万的无抵押贷款可以马上到账,只需交3000元手续费。”或者看到网页弹窗:“秒批贷款,不查征信,当天放款!”听着是不是特别心动?可你知道吗,这些看似“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背后很可能藏着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贷款诈骗。
咱们不讲法条术语,就用大白话,把“什么是贷款诈骗”给你掰扯清楚。

贷款诈骗,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贷款诈骗就是骗子借了钱不还,错!真正的贷款诈骗,是压根就没想借钱给你,而是打着“贷款”的幌子,专门骗你兜里的钱。
举个例子:你最近手头紧,上网搜“快速贷款”,跳出一堆广告,你填了电话,马上有人联系你,说:“哥,我们这审批快,额度高,只要您交个‘保证金’或者‘解冻费’,钱立马到账。”你一想,几千块换几万块,值!结果钱一转过去,对方秒失联,电话拉黑,APP下架——人没了。
这就是典型的贷款诈骗:不放款,只收费。
套路千变万化,但核心就一个字:骗
别以为只有“交保证金”这一招,现在的贷款诈骗,已经进化出N种变体:
- 预付费用型:让你先交“工本费”“保险费”“验资费”,反正名头一大堆,目的就一个——让你先掏钱。
- 伪造合同型:发来一份“正规合同”,盖着假公章,让你误以为是正规机构,放松警惕。
- 冒充银行或平台:伪装成银行客服、某知名贷款APP工作人员,用专业话术降低你的防备心。
- 伪造放款记录:发个虚假的“放款成功截图”,告诉你钱被“冻结”了,要交“解冻费”才能提现。
无论套路多花哨,核心逻辑不变:以贷款为诱饵,诱导你转账。
为什么普通人容易中招?
因为你急,他们就利用你的“急”。
谁还没个周转不开的时候?房租要交、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这时候,一个“低门槛、高额度、秒到账”的贷款广告,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可越是着急,越容易掉进陷阱。
更可怕的是,很多受害者被骗后还不敢报警,觉得“我没贷到钱,还被骗了,太丢人”,结果骗子逍遥法外,继续害下一个人。
正规贷款 vs 贷款诈骗,一眼就能分清
记住这几点,保你不上当:
- 正规贷款从不提前收费,银行、持牌金融机构,审批通过后才放款,不会让你先交钱。
- 不查征信的贷款=高风险,合法机构必须查征信,所谓“无视黑白户”的,基本是骗子。
- 私人账户收款=铁定诈骗,任何以个人名义让你转账的“贷款公司”,直接拉黑。
- 下载链接别乱点,骗子常让你下载“内部APP”操作,实则窃取信息或植入木马。
一句话:凡是要你先交钱的贷款,99.9%是诈骗。
✅ 建议参考:如何避免贷款诈骗?
- 优先选择正规渠道: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正规网贷平台(如征信可查的持牌机构)。
- 绝不向个人账户转账:所有费用应通过对公账户支付,且需开具发票。
- 保留沟通记录:通话录音、聊天截图、转账凭证,一旦被骗,这些是关键证据。
- 遇到可疑情况,立即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早报警,追回可能性更大。
- 提升金融素养:多了解贷款流程,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 相关法条参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司法实践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贷款资质、伪造审批流程、骗取他人钱财的行为,构成贷款诈骗罪,将依法严惩。
《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也明确:
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或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贷款诈骗不是“你太傻”,而是“他们太狠”,他们专挑生活窘迫、急需用钱的人下手,用精准话术和心理操控,一步步把你引入陷阱。
但请记住:真正的帮助不会让你先掏钱,真正的贷款也不会绕过征信和合同,遇到“低门槛高额度”的诱惑,多问一句:“为什么是我?”答案往往就藏在怀疑里。
守住钱包的第一道防线,不是运气,而是清醒,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擦亮眼睛,远离骗局,走得更稳、更远。
如果你身边有人正为钱发愁,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一次转发,真的能救人。
贷款诈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普通人一不小心就中招?,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