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普法百科> 正文内容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诈骗行为吗?很多人第一反应都错了!

合飞律师4周前 (08-24)普法百科5

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银行客服,说你的账户存在异常,需要立即验证身份信息;或者收到一条短信,提示你中了大奖,只要点击链接填写资料就能领奖?你犹豫了一下,心想“反正不花我钱,看看也无妨”,结果一不小心,银行卡里的钱就没了。

这时候你才恍然大悟:我这是被骗了!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诈骗行为吗?很多人第一反应都错了!

但你有没有认真想过:什么是诈骗行为?它只是骗钱那么简单吗?还是说,只要有人“忽悠”你,就算诈骗?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却很多人依然模糊不清的法律概念。


诈骗行为,不只是“骗钱”那么简单

很多人一听到“诈骗”,脑子里立刻浮现的就是“骗子骗走我的钱”,没错,金钱损失是诈骗最常见的后果,但法律上的“诈骗行为”远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诈骗,本质上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处分财产的行为。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

  • 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子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还你钱,他们的目标就是把你的钱变成自己的。
  • 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比如谎称你是涉案人员、说你中了大奖、冒充亲友借钱,这些都是“编故事”。
  • 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你信了,以为真有其事。
  • 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你转账、付款、提供验证码,这就是“处分财产”。

注意!即使最后钱没到账,或者你中途反应过来没转钱,只要对方实施了上述行为,就已经构成了诈骗的“着手”或“未遂”,依然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


生活中的诈骗,早已“升级换代”

过去,诈骗可能还停留在街头“丢钱分赃”“算命消灾”的阶段。诈骗已经高度产业化、智能化,甚至有了“客服团队”“话术剧本”“技术支撑”。

常见的诈骗形式包括:

  • 冒充公检法:吓唬你涉嫌洗钱、贩毒,要求你把钱转到“安全账户”。
  • 刷单返利:先给你返几单小利,让你深信不疑,再诱导你投入大额资金。
  • 虚假投资理财:包装成“高回报、低风险”的项目,实则卷款跑路。
  • 网络交友诈骗(杀猪盘):通过情感建立信任,最后诱导你投资或借钱。

这些骗局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都在利用人性的弱点:恐惧、贪念、信任、孤独。

而法律要打击的,正是这种有预谋、有组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欺骗行为


不是所有“被骗”都叫诈骗

这里要划重点了:不是所有让你吃亏上当的行为都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诈骗”

举个例子:

  • 朋友向你借钱,说下周还,结果拖了半年没还,这算诈骗吗?不一定,如果他当初确实有还款意愿,只是后来经济困难,那属于民事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
  • 商家宣传“买一送一”,结果送的是小样,这算诈骗吗?要看是否故意误导,如果宣传模糊,可能属于虚假广告,但未必构成刑事诈骗。

关键区别在于:有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和“虚构事实”的行为。

如果只是夸大宣传、服务不到位、合同违约,那更多是民事问题,走协商、投诉或诉讼途径即可,但一旦涉及故意骗钱、人去楼空、伪造身份,那就已经踩到了刑法的红线。


遇到疑似诈骗,该怎么办?

第一步:立即止损。
一旦发现可能被骗,马上停止转账、关闭链接、冻结账户。

第二步:保留证据。
聊天记录、通话录音、转账凭证、短信截图,统统保存好。

第三步:迅速报警。
别犹豫,越早报警,追回资金的可能性越大,公安机关有反诈中心,能快速止付涉案账户。

第四步:提高警惕,分享经验。
告诉家人朋友你遇到的情况,防止更多人中招。反诈,不仅是警方的责任,更是每个人的义务。


建议参考:如何避免成为诈骗的“目标”?

  1. 凡是涉及转账、验证码、密码的,多问一句“为什么?”
  2. 不轻信陌生来电,尤其是“官方号码”也可能是伪造的。
  3. 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
  4. 定期和父母沟通常见骗局,很多老年人是诈骗的高危人群。
  5. 天上不会掉馅饼,太好的事,往往就是陷阱。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什么是诈骗行为?它不是简单的“骗人”,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欺骗链条。核心在于“骗”与“取财”的结合,缺一不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目标,但只要保持清醒、增强法律意识,就能大大降低风险。

真正的安全,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认知。
当你能一眼识破那些“看似合理”的谎言时,你就已经站在了反诈的第一线。

别再问“我怎么这么倒霉”,而要问“我能不能早点发现”。
防骗,从懂法开始。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诈骗行为吗?很多人第一反应都错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1381766.html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诈骗行为吗?很多人第一反应都错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