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劳务派遣?听起来像中介,其实背后大有门道!
明明每天在一家公司上班,打卡、开会、写周报一样不落,结果发工资的却是另一家公司?社保也是挂在陌生的单位名下?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很可能你就是——劳务派遣员工。
别急,这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劳务派遣在现代职场中早已不是新鲜事,它是一种特殊的用工形式,人是你的,活儿给我干”,具体怎么操作?咱们一步步拆解。
什么是劳务派遣?三句话讲清楚
第一句:三方关系,缺一不可。
劳务派遣涉及三方:派遣单位(也就是“劳务公司”)、用工单位(你实际干活的地方),以及你——被派遣的劳动者,这三方之间分别签订合同:你和劳务公司签劳动合同,劳务公司和用工单位签派遣协议。
第二句:劳动关系在A,工作地点在B。
虽然你在A公司(比如某电商平台)上班,但你的“老板”其实是B公司(某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工资由B发,社保由B缴,出了劳动纠纷,也得找B主张权利。
第三句: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才合法。
根据国家规定,用工单位不能随便把核心岗位外包出去,劳务派遣只能用于“临时性”(一般不超过6个月)、“辅助性”(非主营业务岗位)或“替代性”(员工请假时顶岗)的工作,比如前台、保洁、仓储分拣这类岗位比较常见。
为什么企业爱用劳务派遣?
你可能会问:好好的直接招人不行吗?非得绕一圈?
原因很简单:灵活、省事、降低成本。
- 不用直接承担长期用工风险,人员调整更灵活;
- 社保、公积金、工伤赔偿等责任部分转嫁给了派遣公司;
- 尤其在业务波动大的行业(如电商、物流、客服),旺季加人、淡季减人,用派遣工就像“即插即用”。
但对劳动者而言,看似一样的工作,待遇却可能差一截,同工不同酬、晋升难、归属感弱,都是常见痛点。
劳务派遣合法吗?关键看“是否合规”
很多人一听“派遣”,就觉得是“打黑工”或“二等员工”,其实不然。劳务派遣本身是合法的用工形式,受《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法律保护。
但现实中乱象也不少:有些企业把正式岗位全换成派遣工,超比例使用派遣人员(法律规定不得超过用工总量的10%),甚至让派遣工干长期核心业务——这些都属于违规操作!
一旦被查实,企业将面临整改、罚款,甚至被责令转正员工。
✅ 建议参考:如果你正在或即将成为派遣员工,记住这几点
- 签合同前务必看清用人单位是谁,别稀里糊涂把字签了才发现自己不是“正式编制”。
- 确认岗位性质是否符合“三性”要求(临时、辅助、替代),如果长期在核心岗位,可主张同工同酬或要求转为直接用工。
- 保留工作证据:打卡记录、工作邮件、工牌、领导安排任务的聊天记录,关键时刻能证明你与用工单位存在事实管理关系。
- 遇到不公待遇别忍气吞声,比如工资明显低于正式员工、无故克扣奖金等,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
📚 相关法条参考(权威出处,建议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八条
劳务派遣单位是本法所称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除应当载明本法第十七条规定的事项外,还应当载明被派遣劳动者的用工单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岗位等情况。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
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四条
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
“什么是劳务派遣?”——它不是坑,也不是捷径,而是一种特定场景下的用工工具。
用得好,企业降本增效,员工也能获得就业机会;用得歪,就成了规避责任的“挡箭牌”。
作为劳动者,不必妖魔化派遣,但要有清醒认知:签的是谁的合同,谁就对你负责,别被“同一个办公室”的假象迷惑,法律上的“雇主”才是关键。
而对于企业,合规使用才是长久之道,毕竟,人心才是最贵的“成本”,短期省下的钱,可能未来要用十倍代价去弥补。
下次再听到“我们是派遣的”,别轻视,也别自卑——了解规则,才能掌握主动权。
什么是劳务派遣?听起来像中介,其实背后大有门道!,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