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才算真正有价值?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刷了一整天的公众号、小红书、知乎,看了几十篇“爆款文”,结果合上手机,脑袋一片空白?明明每个标题都写得天花乱坠:“3天逆袭”“月入十万不是梦”“看完这篇你就能开挂”……可看完之后,除了情绪被撩拨了几下,实际收获几乎为零。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才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读?什么样的内容才真正算‘有用’?
咱们不聊流量密码,也不谈标题党套路,就从一个法律人的视角,认真聊聊——什么的文章,才算一篇好文章?
好文章,首先得“真”
真实,是一篇文章的底线,也是灵魂。
我看过太多“伪干货”:堆砌专业术语、伪造数据、虚构案例,甚至直接照搬判决书内容却断章取义,这些文章乍一看头头是道,细究起来漏洞百出。读者以为自己在学习,其实是在被误导。
作为律师,我深知信息失真的后果有多严重,曾有个客户拿着一篇网文来咨询:“律师说这种情况不用赔,是不是真的?”我一看,那篇文章把一个极特殊的判例当成普遍规则,还加了煽动性标题:“法院都判了!这种事不用赔钱!”——结果客户差点错过诉讼时效。
什么的文章才算好?第一条:必须真实可信,有据可查,不夸大、不捏造。
好文章,要“有用”而非“有感”
很多人误以为“感人”就是好文章,情感共鸣很重要,但如果一篇文只能让你流泪或激动,却无法指导行动、解决问题,那它更像一场情绪消费,而不是知识传递。
有人写“我如何靠写作月入五万”,通篇讲心路历程、奋斗故事,却对具体方法、平台规则、变现路径只字不提,这种文章读完很燃,但你根本没法复制。
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应该像一份“操作手册”:
- 问题是什么?
- 法律依据在哪?
- 实际怎么做?
- 有哪些坑要避开?
就像我们给客户写的法律意见书,从来不是抒情散文,而是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可执行的解决方案。
好文章,得“懂人”
光有干货还不够,如果一篇文写得像法条汇编,冷冰冰、干巴巴,没人愿意看。
好文章要“理性为骨,情感为肉”。
比如讲“离婚财产分割”,不能只列《民法典》第1087条,还得理解当事人那一刻的焦虑、委屈、不甘,用“你是不是也担心房子会被分走?”这样的共情开头,再引入法律分析,读者才愿意往下读。
我写法律科普时,总提醒自己:别用“本律师认为”,多用“你可以这样办”。
好文章,必须“原创且深刻”
现在太多文章是“信息搬运工”:东拼西凑、洗稿改写、AI生成,表面上看内容完整,实则毫无思想深度。
原创不是指“没抄过”,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比如同样是讲“职场性骚扰维权”,有人只会复述法律规定;而好的文章会结合真实案例,分析取证难点、公司责任、心理障碍,甚至给出话术模板和维权路线图。
这才是“什么的文章”该有的样子——不是复读机,而是探照灯,照亮别人看不见的角落。
📌 建议参考:如何判断一篇文章值不值得读?
- 看来源:作者是否有专业背景?是否有实操经验?
- 看依据:是否引用法条、案例、数据?能否查证?
- 看结构:是否有清晰逻辑?是情绪输出还是解决问题?
- 看反馈:评论区是否有真实互动?有没有人说“照着做真的有用”?
- 看更新:法律常更新,文章是否标注时效性?依据2024年最新司法解释”?
📚 相关法条参考(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著作权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六条
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含有虚假信息、误导公众的内容。
这些法条提醒我们:写文章不仅是表达自由,更是法律责任。传播虚假信息,轻则误导读者,重则可能构成侵权甚至违法。
什么的文章才算好?
不是流量最高的,不是点赞最多的,而是——
能让人看懂、用上、甚至改变行动的文章。
它不靠噱头吸引你,而是用真诚留住你;
它不制造焦虑,而是帮你化解焦虑;
它不止告诉你“是什么”,更教会你“怎么办”。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缺的从来不是文章,而是值得信赖的文字。
愿你我都能成为这样的写作者,也做这样的阅读者。 永远值得被认真对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