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竟成诈骗工具?你真的了解背后的套路吗?
他因为疫情失业,有笔网贷逾期了半个月,某天突然接到一个自称“银监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准确报出了他的身份证号、贷款平台和逾期金额,还说如果不马上处理,就会被“列入失信名单,影响子女上学”。
小李一听慌了,连忙问怎么办,对方让他加微信,发来一个“官方”链接,说只要交2000元“征信修复保证金”,系统就能立刻撤销逾期记录,小李咬咬牙转了钱,结果对方立马拉黑,平台也查无此人——他,被骗了。
这不是个例。近年来,“利用网贷逾期进行诈骗”的案例呈爆发式增长,骗子精准锁定那些因经济压力陷入困境的借款人,利用他们的焦虑、恐惧和信息不对称,精心设计骗局,这类诈骗,已经不是简单的“冒充客服”,而是披着“合法外衣”的心理操控战。
诈骗套路大揭秘:他们是怎么一步步让你上当的?
精准信息获取,建立信任感
骗子往往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公民个人信息,能准确说出你的姓名、身份证、贷款平台、逾期天数,甚至还款记录,这种“专业感”让人瞬间放松警惕,误以为真是官方人员。制造恐慌情绪,逼你快速决策
“再不处理就要被起诉”“征信已拉黑,子女考公受限”“马上冻结所有银行卡”……这些话术不是随便说的,是专门针对逾期人群的心理弱点设计的。人在焦虑状态下,判断力会大幅下降,更容易被牵着鼻子走。伪造“官方”流程,诱导转账
骗子会发来伪造的“银监会文件”“法院传票”“征信修复申请表”,甚至制作假的“国家征信中心”网页,让你在假链接里填写银行卡信息或扫码支付。所有操作看起来都“很正规”,实则步步陷阱。小额试水,得手后迅速消失
有些骗子先让你转500元“手续费”,等你转账后,再以“系统异常”“需补缴”为由继续要钱,一旦察觉你起疑,立刻失联,换个号码继续行骗。
为什么这类诈骗屡屡得逞?
核心原因在于:逾期带来的羞耻感和恐惧感,让受害者不敢声张,也不敢核实。
很多人觉得“是我欠钱在先”,面对“官方”催收,本能地选择顺从,再加上对征信机制不了解,误以为逾期=坐牢、影响家人,更容易被恐吓。
更讽刺的是,一些正规平台的催收方式过于强硬,反而为骗子提供了“模仿样本”,当真假难辨时,普通人很难不中招。
面对“网贷逾期诈骗”,我们该如何应对?(建议参考)
所有“官方”来电,请先挂断,主动回拨官方客服核实
银监会、央行、法院从不会通过私人电话或社交软件联系你。真正的机构不会让你扫码付款或交“保证金”。逾期不可怕,但处理要理性
如果确实无力偿还,应主动联系平台协商延期、分期或减免,很多平台都有“困难帮扶通道”,比被骗强一万倍。绝不向陌生账户转账,不点不明链接,不下载非官方APP
任何要求你“先交钱再解冻”“花钱修复征信”的,100%是诈骗。保留证据,及时报警
一旦发现被骗,立即保存通话记录、聊天截图、转账凭证,拨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报案。越早行动,追回损失的可能性越大。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不随意填写身份证、银行卡信息,不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定期检查手机是否被植入木马。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依法维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明确规定: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数额达到3000元以上,即构成刑事立案标准。《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四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提供、查询、使用、泄露个人信用信息。任何声称“花钱修复征信”的行为均属违法。
网贷逾期不是原罪,但被“逾期”二字吓破胆,才是骗子最希望看到的。
这个社会不该让一个暂时陷入困境的人,因为无知和恐惧,再被狠狠割一刀,我们呼吁:平台要规范催收,监管要加大打击力度,而普通人更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真正的权威从不恐吓你,而是给你解决问题的路径。
当你接到“银监会”电话时,请先深呼吸,冷静三秒——你不是孤军奋战,法律站在你这一边。
别让诈骗分子,钻了“逾期”的空子。
你的信用,值得被认真对待,而不是被当作敛财的工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