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到底是什么?是爱的承诺,还是婚姻的入场费?
你有没有参加过婚礼?热闹的鞭炮声、满堂的宾客、新娘脸上羞涩又幸福的笑容……但在这背后,很多人悄悄聊起的,却是另一个话题:彩礼。
“我家那边最少要给18.8万”
“听说他们家彩礼给了38万,还配了车”
“不给彩礼?那这婚还结不结了?”
这些话,你是不是也听过?彩礼,这个看似古老又现实的话题,正在悄然影响着无数年轻人的婚姻选择,可问题是——彩礼到底是什么?它真的是婚姻的必需品吗?还是早已变了味的“交易筹码”?
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彩礼是什么?从传统到现实的演变
彩礼,本质上是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中,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赠送的财物,它最早源于“六礼”中的“纳征”,也就是男方正式向女方提亲并送上聘礼,表示诚意与尊重。
在过去,彩礼更多是一种礼仪性的象征,几匹布、几坛酒、一对雁,就能定下终身,那时候的彩礼,承载的是两个家庭的联结,是对新人未来生活的祝福。
可到了今天,彩礼的“价格”越来越高,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甚至出现“天价彩礼”,有些地方还流行“三斤三两”(指用百元钞票称重)、“一动不动”(车和房)的说法,彩礼不再只是心意,反而成了婚姻的“门槛”。
问题来了:当彩礼变成一场数字游戏,它还配叫“礼”吗?
彩礼≠买卖婚姻,但也不能绑架爱情
我们必须承认,合理的彩礼可以体现男方的诚意,也能帮助新婚小家庭起步,比如一些家庭会把彩礼作为嫁妆返还给女儿,用于买房、装修或创业。
但现实是,很多地方的彩礼已经异化为女方家庭的“收入来源”,甚至出现“因彩礼分手”“因彩礼离婚”的悲剧,更有甚者,女方父母把彩礼当作“补偿”——“养女儿这么多年,总得拿点回来吧?”
可婚姻不是交易,爱情不该明码标价。
如果一段感情,必须用几十万的现金来“证明”,那这份感情本身,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
更值得警惕的是,天价彩礼背后,往往隐藏着性别不平等、重男轻女、攀比心理等社会问题,它让本该幸福的婚姻,变成了一场家庭之间的博弈。
法律怎么看彩礼?退还是不退?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问:如果结婚没几天就离婚,彩礼能退吗?订婚了但没结婚,彩礼怎么办?
这就要看法律了。
我国法律并不禁止彩礼,但明确反对借婚姻索取财物,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彩礼是可以要求返还的:
- 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 办了登记但确未共同生活
- 婚前给付彩礼导致给付方生活困难
也就是说,彩礼不是“送出去就没了”,它在法律上是有“条件”的,如果婚姻没成立,或者刚成立就破裂,男方有权依法追回。
但这并不意味着彩礼可以随意索要或退还,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也会综合考虑当地习俗、双方过错、共同生活时间等因素,不会简单“一刀切”。
给年轻人的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面临彩礼问题,不妨听听这几点建议:
沟通为先,别让彩礼成为感情的“试金石”
和伴侣坦诚交流,了解彼此家庭的期望,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量力而行,别让彩礼压垮生活
彩礼金额应结合家庭经济状况,不要为了面子背负巨额债务。把彩礼用在刀刃上
可以协商将彩礼作为小家庭的启动资金,比如买房、装修、育儿储备,让“礼”真正服务于“家”。尊重但不盲从习俗
传统可以传承,但不该成为束缚。婚姻的幸福,从来不是靠彩礼堆出来的。
相关法条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二条
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
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
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彩礼是什么?它本应是两姓之好、两家联姻的一份心意,是祝福,是尊重,是携手同行的起点,可当它被金钱裹挟、被攀比绑架,就容易偏离初衷,变成压在年轻人肩上的重担。
我们不反对彩礼,但我们反对“天价彩礼”;我们尊重传统,但我们更珍视爱情的本质。
婚姻的底气,不该来自银行卡里的数字,而应来自彼此的理解、信任与共同奋斗的决心。
愿每一段婚姻,都始于爱,而非“财”。
愿每一份彩礼,都能温暖人心,而不是刺痛感情。
彩礼是什么?答案,其实就在你心里。
彩礼到底是什么?是爱的承诺,还是婚姻的入场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