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保?普通人也能申请吗?
你有没有听说过“低保”这个词?街坊邻居聊天时总提到“他家领低保”,亲戚朋友说“现在日子紧,想去申请低保”……可到底什么是低保?它是不是只有“特别穷的人”才能享受?普通人符合条件也能申请吗?咱们就来一次讲清楚、说明白,不绕弯子,不堆术语,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你真正理解这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基本保障制度。
低保,全称是“最低生活保障”,说白了,就是国家为了保障那些生活特别困难、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线”的人,能吃上饭、穿暖衣、有个基本生活来源,而设立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它不是施舍,而是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因为失业、残疾、重病、年老无依等原因,每月收入连买米买菜都不够,那他的生活该怎么办?这时候,低保就派上用场了,政府会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物价、人均支出等综合因素,设定一个“低保标准线”,如果你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这个线,且家庭财产也符合规定,就可以申请领取低保金,用来补贴基本生活开销。
举个例子:老张住在某三线城市,一个人独居,因中风失去劳动能力,每月只有几百元的养老金,当地规定的低保标准是每人每月900元,老张的收入明显低于这个数,经过申请、审核、公示等程序后,他每个月就能领到差额部分(比如500元)的低保补助,让他的生活不至于陷入绝境。
这里要特别强调:低保不是“给钱就完事”,它有一套严格的申请和审核流程,申请人需要提交家庭收入证明、财产状况、户籍信息、健康状况等材料,街道或乡镇的民政部门会入户调查、邻里走访,甚至进行信息比对,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杜绝“人情保”“关系保”“骗保”现象,是对真正困难群众最大的负责。
低保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领取低保的家庭需要定期复核,一旦收入提高、条件改善,比如子女工作了、病人康复了、拆迁补偿到账了,就应该主动申报,退出低保,这不仅是诚信问题,更是对公共资源的尊重。
很多人误以为“有房有车就不能申请低保”,其实并不绝对,关键看的是“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是否属于必要生活资产”,一套自住的小房子,一辆用于接送孩子上学的旧电动车,通常不会成为申请障碍,但如果名下有多套房产、豪车、大额存款或投资理财,那基本就超出了低保的财产认定范围。
谁可以申请低保?
简单说,只要是中国公民,持有当地常住户口,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且家庭财产符合规定,无论你是失业工人、残障人士、孤寡老人,还是单亲妈妈、重病患者,都有权利提出申请。低保不分身份,只看实际困难。
建议参考: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正面临生活困境,不要觉得“丢脸”或“不好意思”。低保是一项合法、正当的社会救助权利,建议第一时间联系所在社区居委会或乡镇民政办公室,了解当地最新的低保政策和申请流程,准备材料要真实、齐全,积极配合调查,也要关注是否有其他救助政策可以叠加,比如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残疾人补贴等,多渠道缓解生活压力。
相关法条参考: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
第九条: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已纳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统一管理,但精神延续)
明确低保的申请、审批、资金发放和监督管理机制,强调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各地《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
如《XX省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细化收入核算、财产认定、动态管理等操作细则。
小编总结:
“什么是低保”?它不是施舍,而是一份尊严的守护。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谁都有可能遭遇突如其来的困境,低保制度的存在,正是为了让每一个普通人,即使跌入谷底,也能被社会稳稳托住,它体现的是国家的温度,是文明社会的底线。了解低保,不只是为了“能不能领”,更是为了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值得被保障,都值得有尊严地活着。如果你符合条件,请勇敢申请;如果你身边有人需要帮助,请伸出援手,帮他们了解政策,因为,真正的社会进步,从来不是看金字塔尖有多高,而是看最底层的人,是否被温柔以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