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到底是谁?他们真的被看见了吗?
清晨的校门口,一群背着书包的孩子匆匆走进校园,他们的口音带着一丝异乡的味道;放学后,父母在工地、餐馆或快递站忙碌,孩子们在出租屋里写作业,墙上贴着“好好学习”的奖状——这些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随迁子女”。
但什么是随迁子女?他们不是简单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而是一个承载着家庭希望、教育公平与社会融合重大议题的群体,他们跟随父母从农村或小城镇迁入大城市,却往往在城市边缘徘徊,既不属于“本地人”,也回不去“老家”。
从法律定义来看,随迁子女是指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户籍所在地迁移到非户籍地长期居住的未成年子女,他们大多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些孩子随父母来到城市谋生,却面临着入学门槛高、教育资源紧张、心理归属感弱等现实困境。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他们拥有在城市生活的事实,却未必拥有同等的教育权利,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两为主”政策——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城市仍设置社保年限、居住证、租房备案、积分落户等层层门槛,把许多随迁子女挡在了优质教育资源之外。
更让人心疼的是,这些孩子常常陷入“双重边缘化”:在城市,他们被视为“外地人”;回到原籍,他们又成了“城市孩子”,与当地教学进度、教材版本、语言环境格格不入。他们的童年,是在迁徙中漂泊的。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政策正在逐步改善,越来越多城市开始推行“居住证+积分”入学制度,简化入学流程,扩大公办学位供给,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在探索更加包容的教育政策,让随迁子女有机会享受与本地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
但政策落地,还需要温度与执行力。教育公平不该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我们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父母的工作地点,就被剥夺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随迁子女的家长,建议尽早办理居住证、稳定社保缴纳记录,并关注所在城市教育局发布的年度入学政策。提前准备材料、了解积分规则、选择合适的学区租房,能大大提高孩子入学成功率,积极与社区、学校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孩子的教育等不起,早规划,才能少走弯路。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
明确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推动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地坚持“两为主”原则,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简化流程,应入尽入。
随迁子女不是标签,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跟随父母的脚步走进城市,渴望被接纳、被理解、被公平对待。什么是随迁子女?他们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更是教育公平最真实的试金石,我们不该用户籍划出鸿沟,而该用制度搭建桥梁,愿每一个孩子,无论来自哪里,都能在阳光下安心读书,抬头看见属于自己的未来。
随迁子女到底是谁?他们真的被看见了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孩子都相信:只要努力,就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