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后收到‘申请支付令’短信还能退订?这到底是真是假?
“我网贷逾期了,突然收到一条短信,说‘已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末尾还写着‘回复TD退订’……这玩意儿靠谱吗?是诈骗还是真事?”
说实话,这种短信现在满天飞,真假难辨,但背后藏着的法律风险和心理操控手段,比你想象的严重得多。
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清楚:“网贷逾期申请支付令的短信带退订”到底是个什么套路?你该不该慌?要不要理?该怎么做?
什么是支付令?它和起诉有什么区别?
先说点干货。支付令,是《民事诉讼法》里规定的一种快速催收程序,全名叫“督促程序”,就是债权人(比如网贷平台或其委托的第三方)向法院申请,要求债务人(也就是你)支付欠款,而法院在不经过开庭审理的情况下,直接发出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
它的特点有三个:
- 速度快:法院一般在5日内审查,15日内发出支付令;
- 成本低:比起正式起诉,申请费低很多;
- 效力强:一旦你收到支付令后15天内不提出书面异议,它就和判决书一样,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但!关键来了:法院发的支付令,不会通过短信通知你,更不会让你“回复TD退订”!
“短信+退订”是典型的催收话术,不是法律文书
你收到的那条写着“已申请支付令,请尽快还款,回复TD退订”的短信,99%是催收公司或第三方机构发的,不是法院官方通知。
为什么这么说?
- 法院不会用短信送达支付令,根据法律规定,支付令必须通过直接送达、邮寄送达或公告送达等正式方式,确保你“确实收到”。
- “退订”功能是商业短信的标配,法院文书哪有“退订”这一说?你退了就不用还钱了?天方夜谭。
- 这类短信往往语气恐吓、信息模糊,比如不写具体法院名称、案号、金额、债权人信息,纯属心理施压。
说白了,这就是“披着法律外衣的催收手段”,利用你对“支付令”“法院”这些词的恐惧,逼你赶紧还钱。
真正的支付令长什么样?
如果你真的被申请了支付令,你会收到一份加盖法院公章的书面文件包括:
- 案由(如“督促程序”)
- 申请人(债权人)信息
- 被申请人(你)的身份信息
- 请求支付的金额及依据
- 法院名称、案号、承办法官联系方式
- 明确告知你:收到之日起15日内可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逾期则生效
没有这些?那都不是真的。
收到这类短信,你该怎么办?
第一步:别慌,先核实。
- 登录“中国裁判文书网”或“人民法院公告网”查询是否有你的案件;
- 拨打短信中提到的“法院”官方电话(注意不是短信里的号码),核实是否存在支付令申请;
- 保留短信记录,必要时可作为证据投诉。
第二步:理性应对催收。
- 不要因为一条短信就慌忙还款,尤其是向不明账户转账;
- 如果确实逾期,建议主动联系正规渠道(如平台客服或持牌金融机构)协商还款计划;
- 对骚扰、恐吓、爆通讯录等行为,保留证据,可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或公安机关举报。
第三步:学会保护自己。
- 别信“内部撤诉”“最后通牒”这类话术,都是套路;
- 别轻易授权第三方“债务重组”“征信修复”,很多是骗局;
- 逾期不是犯罪,只要不是恶意逃废债,都有协商空间。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经历网贷逾期,最稳妥的方式是主动面对,依法协商,可以尝试以下几步:
- 整理所有借款合同、还款记录、催收证据;
- 向贷款机构提出书面还款计划,争取分期或减免;
- 如已被起诉或收到真实法律文书,务必在15日内向法院提交书面异议,否则将直接进入执行程序;
- 必要时,寻求专业律师帮助,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吃亏。
法律保护的是合法债权,也保护债务人的基本权利。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
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一)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的;
(二)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的。
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债权人提供的事实、证据,对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合法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六条
债务人应当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十五日内清偿债务,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债务人在前款规定的期间不提出异议又不履行支付令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
催收人员不得通过“恐吓、威胁、虚假陈述”等方式施压,不得发送带有“退订”功能的催收短信。
“网贷逾期申请支付令的短信带退订”——这根本不是法律文书,而是催收的“心理战”,它利用你对法律程序的不了解,制造恐慌,逼你快速还款,但你要清楚:真正的法律程序,从不靠一条短信吓人。
面对逾期,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恐慌更会掉进陷阱。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冷静核实、依法维权、主动协商,毕竟,法律从来不是谁嗓门大就听谁的,而是谁有理、谁合规,谁才能站得住脚。
别让一条带“退订”的短信,扰乱了你的人生节奏。
真正的出路,永远在理性与法律之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