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是什么意思?你以为只是拍张照片那么简单吗?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明星对“被偷拍”这么敏感?为什么朋友圈晒别人照片还可能惹上官司?这背后,其实都藏着一个法律关键词——肖像是什么意思,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大有讲究的概念。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肖像不就是人的照片嘛?”听起来没错,但法律意义上的“肖像”远不止一张照片那么简单,它指的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真实反映特定自然人面部特征,并能被识别为‘这个人’的视觉形象,也就是说,只要别人一看就能认出“这是你”,哪怕只是侧脸、背影、剪影,甚至AI生成的虚拟形象,只要具备可识别性,就可能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肖像。
举个例子:你在咖啡馆看书,隔壁桌的人拍了张照片发小红书,配文“偶遇高颜值小姐姐”,虽然没打码,但你戴了帽子、只露半张脸,结果评论区一堆人认出你——这种情况,依然侵犯了你的肖像权,因为重点不在于“拍得清不清”,而在于“能不能认出来”。
更复杂的是,现在AI换脸、虚拟人、数字分身技术越来越普及,你有没有发现,有些短视频里“明星”在卖货,但语气、动作都不太对劲?这可能就是用你的肖像数据训练出来的“数字替身”。没有经过你同意,用你的形象生成内容,哪怕不是真人出镜,也属于侵犯肖像权。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我发朋友圈,拍了朋友聚会的照片,算不算侵权?”这就要看使用目的了。如果是私人分享、非营利性质,一般不构成侵权,但如果你把照片拿去打广告、做宣传、吸引流量赚钱,哪怕你本意是夸朋友好看,也得先征得对方同意,否则,一句“我觉得你上镜”可不能成为免责理由。
肖像权的核心,是人格尊严和自主控制权,你有权决定自己的形象出现在哪里、以什么方式出现、用于什么目的,这不仅是法律权利,更是现代社会对个体尊重的基本体现。
建议参考:如何保护自己的肖像权?
- 对外发布他人照片前,务必取得书面或明确口头授权,尤其是用于商业用途时;
- 发现他人擅自使用你的肖像,第一时间保存证据(截图、录屏、公证等),并可通过平台投诉或律师函要求删除;
- 如果造成经济损失或精神伤害,可依法主张赔偿,包括但不限于侵权所得、维权成本、精神抚慰金;
- 企业或自媒体在宣传中使用模特、客户、员工形象时,应签订肖像使用协议,明确使用范围、期限和报酬;
- 家长尤其要注意:未成年人的肖像权同样受保护,发布孩子照片也需谨慎,避免被恶意利用。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
“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
“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未经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条还规定了合理使用的情形,如新闻报道、国家机关履职、个人学习欣赏等,但必须以不损害肖像权人合法权益为前提。
小编总结:
“肖像是什么意思”?它不只是五官的复制,更是人格的延伸、尊严的体现,在这个人人都是摄影师、随手一拍就能引爆网络的时代,我们既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形象不被滥用,也要尊重他人的肖像权利。真正的自由,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明白什么不该做,下次按下快门前,不妨多问一句:这张照片,TA同意了吗?
肖像是什么意思?你以为只是拍张照片那么简单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