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被催收打嘴仗违法吗?知乎上吵翻了,真相到底是什么?
“网贷逾期后,催收天天打电话骂人、威胁我,这算‘打嘴仗’吗?犯法吗?”下面几百条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觉得“欠钱还钱天经地义,骂几句也正常”,也有人愤怒控诉:“我都快抑郁了,他们还在半夜打电话骚扰我家人!”那么问题来了——网贷逾期后,催收人员和你“打嘴仗”,到底算不算违法?
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清楚这件事。
什么叫“打嘴仗”?在民间语境里,这个词通常指的是一方通过言语攻击、辱骂、恐吓等方式与对方对峙,放到网贷逾期的场景中,就可能是催收人员用“你再不还钱就去你老家贴大字报”“小心孩子上学受影响”“把你裸照发网上”这类话术施压,听着像不像“嘴仗”?可问题是,这种“嘴仗”一旦越界,就不再是简单的言语冲突,而是赤裸裸的违法行为。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人格权,而催收行为如果涉及以下几种情况,就已经踩了法律红线:
- 频繁拨打骚扰电话,影响正常生活;
- 使用侮辱性、威胁性语言(坐牢”“杀你全家”);
- 向无关第三人(如亲友、同事)泄露你的债务信息;
- 冒充公检法人员进行恐吓;
- 在社交媒体或公共场合发布你的个人信息。
这些行为,哪怕你真的欠了钱,也不能成为他们违法催收的“免死金牌”,知乎上不少网友晒出录音证据,结果发现催收公司员工自己都承认“这是公司话术模板”,这就更坐实了其行为的系统性违法特征。
更关键的是,2023年银保监会发布的《互联网贷款催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催收机构不得使用暴力、恐吓、侮辱、骚扰等不当手段,虽然目前尚未正式实施,但已经释放出强烈的监管信号——“嘴仗”不是催收的合法工具,而是违法的遮羞布。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我欠钱不还,难道他们就不能催吗?”当然可以催,但必须依法、文明、有边界地催,比如通过短信、电话合理提醒还款时间,告知逾期后果,这属于正常催收范畴,但一旦演变成“语言暴力”,性质就变了。
建议参考:如果你正在遭遇“嘴仗式”催收,记住这几点:
- 保留证据:通话录音、短信截图、微信聊天记录统统保存,这是维权的第一步。
- 明确拒绝骚扰:可以直接告诉对方:“请停止对我家人和同事的联系,否则我将报警或投诉。”
- 投诉渠道要清楚: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12368法院服务热线等平台实名举报。
- 必要时报警:若催收涉及人身威胁、ps合成图片、网络曝光等,立即拨打110。
- 协商还款计划:如果确实有困难,可主动联系平台申请延期或分期,展现还款意愿。
相关法条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写恐吓信或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可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10日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试行)》:明确禁止催收过程中使用侮辱、恐吓、虚假陈述等不当行为。
小编总结: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催收有度,违法必究。
在知乎上看到太多人因为网贷逾期被逼到崩溃,不是因为还不起钱,而是因为催收的“嘴仗”太狠、太脏、太没底线,我们理解金融机构需要回款,但也必须强调:再正当的目的,也不能用违法的手段去实现。如果你正在经历这样的困扰,—你不是孤军奋战,法律站在你这一边,别怕,也别忍,拿起证据,站出来维权,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你可以暂时还不起钱,但不能任人践踏尊严。
网贷逾期被催收打嘴仗违法吗?知乎上吵翻了,真相到底是什么?,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