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了,调解员打电话能直接挂掉不管吗?
某天手机突然响起,一个陌生号码打进来,对方自称是“网贷逾期调解中心”的工作人员,语气专业、措辞严谨,说你的某笔贷款已经逾期,现在平台委托他们进行调解,希望你尽快配合还款,否则可能面临诉讼甚至影响征信,挂了电话,你心里直打鼓:这到底是真是假?我真的必须理他们吗?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网贷逾期调解员调解可以不理嘛?
先说结论: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情况。
咱们得搞明白,“调解员”到底是个啥角色?
在网贷逾期的处理流程中,平台通常会经历“催收—调解—诉讼”三个阶段,早期是平台内部催收,后期如果金额较大或逾期时间较长,可能会把案件委托给第三方机构处理,这时候出现的“调解员”,可能是平台合作的调解中心、律师事务所,甚至是法院诉前调解机制中的调解人员。
关键点来了:如果这个调解员是法院或司法行政机关认可的正规调解组织派出的,那你就不能随便“不理”。
举个例子:你欠某平台3万元,逾期半年,平台起诉你,但在正式开庭前,法院会启动“诉前调解”程序,由特邀调解员联系你,尝试协商还款方案,这种调解是司法程序的一部分,具有法律效力的基础,如果你无正当理由拒绝调解,法院在后续判决中可能会认为你缺乏还款诚意,甚至影响你的信用评价。
但现实中,更多人遇到的“调解员”其实是第三方催收机构包装出来的身份,他们打着“调解”的旗号,实则还是催收,这类人员的“调解”不具有强制力,也不代表法院或官方机构,你有没有义务配合?从法律上讲,没有强制义务。
但注意,“可以不理”不等于“应该不理”。
很多人觉得:反正我没钱,理了也没用,干脆拉黑完事,可这样做,往往会把小问题拖成大麻烦。逾期不处理,利息照算,违约金累积,征信记录受损,严重了还会被起诉。
更关键的是,很多正规调解员提出的分期还款、减免部分罚息等方案,其实是帮你“软着陆”的机会,原本欠5万,利息滚到7万,通过调解,可能达成“还5.5万结清”的协议,这种实实在在的减负机会,你要是直接挂电话,岂不是亏大了?
正确的做法是:
✅ 接电话,先核实身份:问清对方机构名称、工号、是否有授权文件,能不能提供平台委托函。
✅ 要求书面方案:别光听口头承诺,要求对方通过短信、邮件或官方平台发送调解协议。
✅ 保留证据:通话录音、聊天记录、协议文本都要存好,防止后续被讹。
✅ 别轻易签协议:尤其是涉及“委托处理征信”“代还服务”等,99%是坑。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面临网贷逾期,建议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逃避,可以尝试联系原贷款平台,询问是否有官方调解或债务重组渠道,如果对方委托了正规调解机构,不妨认真对待,争取达成一个你能承受的还款计划。调解的本质是“止损”和“止损后的重启”,而不是“认怂”,你越是积极面对,越有机会掌握主动权。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六条:
当事人可以自愿协商变更合同内容,逾期后达成的还款协议,属于对原借款合同的变更,具有法律约束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三十二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
鼓励通过诉前调解、在线调解等方式化解金融纠纷,调解协议可申请司法确认,具有强制执行力。《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令2010年第2号)第三十八条:
贷款人应建立逾期贷款催收和处置机制,可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妥善处理逾期债务。
小编总结:
网贷逾期调解员调解可以不理嘛?答案是:能,但不该。
面对调解,别一听“逾期”就慌,也别一见“调解”就躲。搞清身份、评估方案、保留证据、理性应对,才是聪明人的做法,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雪球越滚越大,真正的强者,不是从不跌倒,而是跌倒后,知道怎么爬起来,你现在需要的,不是屏蔽电话,而是一个靠谱的解决方案。别让一次逾期,变成人生的长期负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