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真会清空电话簿?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
你有没有接到过那种语气强硬、带着威胁意味的催收电话?“再不还钱,我们就把你手机里的联系人全部发一遍!”“你朋友、同事、家人马上就会知道你欠钱不还!”更离谱的是,还有人说:“我们已经清空了你的电话簿,等着收‘通知’吧!”听到这些话,是不是瞬间心跳加速、冷汗直冒?尤其是那句“网贷逾期清空电话簿是真的吗”,简直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刀,让人坐立难安。
咱们就来扒一扒这背后到底是真是假,别再被吓破胆了。
电话簿被“清空”?技术上可能,但合法吗?
我们得搞清楚一件事:所谓的“清空电话簿”,到底是技术操作,还是心理恐吓?
从技术层面讲,一些非法网贷APP在用户安装时,如果获得了“通讯录读取权限”,确实有可能获取你手机里的联系人信息,但“清空”这个动作,指的是删除你手机本地的联系人——这需要极高的系统权限,普通APP根本做不到。安卓和iOS系统对这类操作有严格限制,正规应用商店上架的应用更不可能具备这种破坏性功能。
“清空电话簿”基本是假的,属于典型的恐吓话术,但!获取并滥用通讯录信息,却是真实存在的灰色操作。
他们真正怕的不是“清空”,而是“曝光”
你以为他们真想删你电话?错了,他们真正想做的是:拿着你的通讯录,去骚扰你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
这种行为叫“暴力催收”或“软暴力催收”。
- 给你妈妈打电话说:“您儿子欠钱不还,要不要我们发朋友圈提醒一下?”
- 给你领导发短信:“贵单位员工某某长期拖欠网贷,影响信用……”
- 甚至P图伪造“欠款公告”,群发给你的微信好友。
这些行为虽然不直接“清空电话簿”,但造成的心理压力和社交伤害,可能比清空还严重。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大胆?监管真的不管吗?
国家早就出手了。
早在2020年,中国银保监会、公安部、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暴力催收、骚扰无关第三人、侮辱恐吓借款人,2023年《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非法获取、使用他人通讯录信息,已经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但问题出在:很多网贷平台是“地下”的、无牌照的、甚至是境外服务器运营的,他们不怕投诉,不怕曝光,反正换个马甲继续干,这就导致一些人中招后,投诉无门,越陷越深。
你该怎么做?别慌,记住这几点
如果你已经逾期,或者正在被催收骚扰,千万别被“清空电话簿”这种话吓住,保持冷静,按以下几步走:
- 检查APP权限:立刻进入手机设置,关闭所有非必要APP的“通讯录”“短信”“通话记录”访问权限。
- 保留证据:把催收电话录音、短信截图、微信聊天记录全部保存下来,这是日后维权的关键。
- 明确告知对方:你可以直接说:“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民法典》,你无权联系我的亲友,请立即停止骚扰。”
- 向监管部门投诉:拨打12377(网络举报)、12363(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或通过银保监会官网提交投诉。
- 协商还款:如果确实有还款意愿,可主动联系正规平台协商分期或延期,避免被转给第三方催收公司。
建议参考:保护自己,从源头做起
最有效的防御,永远是预防,在借网贷前,务必确认平台是否持牌、利率是否合规、合同条款是否清晰,不要因为“秒批”“低息”就放松警惕。凡是要求读取通讯录、相册、位置的APP,都要多问一句:你凭什么?
一旦发现异常催收行为,不要沉默,你的沉默,只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
相关法条依据(真实有效,建议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通过“恐吓、威胁、侮辱”等手段催收,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频繁致电借款人亲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回到最初的问题:网贷逾期清空电话簿是真的吗?答案是——假的,但背后的威胁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他们不敢删你电话簿,但敢把你的人际关系搅得天翻地覆。
真正的风险,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性的贪婪与法律的滞后,但请相信,法律站在你这边,面对不合法的催收,你不是孤军奋战。保留证据、勇敢维权、理性沟通,才是走出困境的正确姿势。
别再让一句“清空电话簿”吓破了胆。你的隐私,值得被尊重;你的尊严,不容被践踏。
网贷逾期真会清空电话簿?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