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一个接着一个逾期,是真还不起,还是被套路了?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朋友圈、微信群、甚至地铁站台的广告牌上,债务协商”“征信修复”“停息挂账”的宣传越来越多?身边的朋友也总在抱怨:“这个月又逾期了,下一个怎么办?”——网贷一个接着一个逾期,似乎成了压在无数普通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背后,究竟是生活所迫,还是借贷机制本身出了问题?我们今天就来深挖一下这个现象背后的真相。
为什么网贷会“一个接一个”逾期?
很多人一开始借网贷,往往是因为“急用钱”——房租到期、孩子开学、家人住院、工作断档……这些现实困境逼得人不得不伸手。起初只借一笔,想着周转一下就还,可问题就出在这里:网贷的“短、快、高”特性,像一张无形的网,越陷越深。
你借了5000块,分12期,年化利率看着是14%,但加上各种服务费、保险费、管理费,实际年化可能高达30%以上,每月还款压力翻倍,工资一到账,还没焐热就被平台自动划走,一旦某个月收入不稳,第一笔就逾期了。
更可怕的是,逾期后平台不会“温柔提醒”,而是立刻启动催收机制:电话轰炸、短信恐吓、甚至骚扰亲友。有些人为了“拆东墙补西墙”,只能再去借新的网贷来还旧账——第二笔、第三笔、第四笔……一个接着一个逾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平台有没有“趁火打劫”?
从法律角度看,很多网贷平台的操作其实游走在灰色地带。它们利用信息不对称,诱导用户借贷:3分钟放款”“无需征信”“学生可借”等宣传语,看似贴心,实则埋雷。
更严重的是,有些平台在合同里藏“霸王条款”——比如逾期一天就收5%的违约金,或者自动续期、默认勾选保险服务,用户往往在慌乱中点击“同意”,根本没看清条款。
最让人寒心的是,有些平台在你逾期后,不是协商解决,而是迅速将债务打包卖给催收公司。这些第三方催收手段粗暴,甚至涉嫌侵犯隐私、威胁恐吓,严重扰乱借款人正常生活。
逾期了就真的“社会性死亡”了吗?
很多人逾期后第一反应是逃避——换号码、躲老家、不敢接电话,但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信用记录雪上加霜。
法律给了我们一定的保护空间,根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催收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进行侮辱、恐吓,如果你被“爆通讯录”或被P图造谣,完全可以录音、截图,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银保监会投诉。
更重要的是,你有权与平台协商还款方案,比如申请“延期还款”“分期减免”“停息挂账”——这些不是“白日梦”,而是有真实案例支持的合法诉求,关键是要主动沟通,保留证据,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面临“网贷一个接着一个逾期”的困境,建议你:
- 立即停止以贷养贷——这是深渊的开始;
- 整理所有借贷合同和还款记录——明确每笔债务的本金、利率、还款日;
- 主动联系平台协商——说明实际困难,争取个性化还款方案;
- 如遇暴力催收,坚决维权——保留通话录音、短信、微信记录,向监管部门举报;
- 必要时寻求专业律师或调解机构帮助——不要独自硬扛。
相关法条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四倍的部分除外。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明确禁止催收机构采取恐吓、侮辱、骚扰等不当催收行为。
“网贷一个接着一个逾期”不是个人失败的标签,而是现代金融陷阱与生活压力交织下的真实困境。我们不能一味责怪借款人“不自律”,更应反思:是谁在用“便捷”包装风险?是谁在用“算法”收割普通人?
面对逾期,不要羞耻,不要逃避,更不要以贷养贷,法律站在你这边,理性沟通、依法维权,才是走出债务泥潭的正确路径。你还清的不仅是钱,更是对自己的尊重与救赎。
生活很难,但别让网贷偷走你重新开始的勇气。
网贷一个接着一个逾期,是真还不起,还是被套路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