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受欺负,到底算不算校园暴力?
孩子放学回家闷闷不乐,书包上有撕破的痕迹,衣服上莫名有污渍,问他也不说,只是低头玩手机,眼神闪躲?或者老师突然打电话说“孩子最近和同学关系紧张”?你心里一紧,脑子里蹦出一个词——校园暴力,可到底,什么是校园暴力?是只有拳打脚踢才算吗?冷暴力、排挤、网络羞辱,算不算?咱们就来把这件事掰开揉碎,讲个明白。
先说结论:校园暴力,远不止你想象中的“打架斗殴”那么简单,它是一把无形的刀,可能藏在一句嘲笑、一个群聊、一次孤立,甚至是一个眼神里。
什么是校园暴力?就是在学校环境或与学校相关的活动中,一个或多个学生长期、反复地对另一个学生实施身体、心理或社交上的伤害行为,这种行为带有明显的权力不对等——施暴者往往更强壮、更受欢迎,或掌握某种话语权;而受害者则处于弱势,难以反抗或求助。
它主要分四种类型:
- 身体暴力:推搡、踢打、抢夺财物、强行剪发等,这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类型,被堵在厕所打了一顿”。
- 语言暴力:起侮辱性外号、当众嘲笑、威胁恐吓、恶意造谣,别小看这些话,一句“你爸妈离婚了吧?怪不得没人要你”,可能让孩子一辈子都走不出阴影。
- 社交暴力(也叫关系暴力):故意排挤、散布谣言、联合孤立、不让别人和你玩,这种暴力更隐蔽,但伤害更深,孩子可能每天坐在教室里,却像透明人一样被整个集体“蒸发”。
- 网络暴力:通过社交媒体、聊天群、短视频平台发布羞辱内容、P图丑化、人肉搜索等,这种暴力没有边界,放学后也追着你跑,24小时在线“施暴”。
很多人以为,校园暴力只是“小孩子闹着玩”,长大了就好了,但现实是,它可能直接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自信,甚至导致抑郁、自残、休学,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引发命案,我们见过太多案例:原本成绩优异的孩子,因为被长期孤立而厌学;性格开朗的少年,因网络谣言患上重度焦虑……这些都不是“小事”,而是需要法律介入的严重问题。
更令人痛心的是,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你怎么不躲开?”“你惹他们干嘛?”——这种二次伤害,往往比暴力本身更致命。孩子需要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支持和保护。
给家长和老师的建议参考:
如果你怀疑孩子正在遭遇校园暴力,请记住这几点:
- 别急着下结论:先耐心倾听,用开放性问题引导,最近在学校过得怎么样?”“有没有让你不舒服的事?”避免质问式语言。
- 保留证据:聊天记录、伤痕照片、录音(合法前提下)、目击者信息,都可能是后续维权的关键。
- 及时沟通:与学校老师、心理辅导员沟通,要求校方介入调查,如果情况严重,立即报警或向教育主管部门举报。
- 心理干预:暴力带来的创伤可能长期存在,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 教孩子自我保护:不是“打回去”,而是学会说“不”、远离危险环境、及时求助可信赖的成年人。
沉默是暴力的温床,而你的关注,可能是孩子唯一的光。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
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应当加强管理教育,不得歧视;对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纪律处分。《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如果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小编总结:
“什么是校园暴力”?它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开玩笑”,而是一种需要被正视、被制止、被追责的违法行为,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阳光下奔跑,而不是在恐惧中沉默,作为家长、老师、社会成员,我们都有责任打破“忍一忍就过去”的旧观念。识别它、制止它、支持受害者,才是真正的教育底线,愿每一张课桌,都成为安全的港湾,而不是暴力的战场。
孩子在学校受欺负,到底算不算校园暴力?,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