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凭证借钱不还怎么样会坐牢么?借钱不还被起诉后会有什么后果
生活中,“”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朋友周转、亲戚应急,很多人会碍于情面或信任,在对方等凭证后慷慨解囊。可一旦对方到期不还,甚至玩起“失联”,拿着凭证的出借人难免又急又气:“有凭证还不还钱,他会不会坐牢?”毕竟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谁也不想辛苦钱打水漂。今天,我们就结合法律规定,详细聊聊“有凭证借钱不还”背后的法律问题,看看什么情况下“老赖”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一、有凭证借钱不还怎么样会坐牢么
一般来说,有凭证(如借条、等)的借钱行为属于民事借贷关系,借钱不还本质上是“欠债不还”的民事违约行为,不会直接导致坐牢。因为民事与刑事犯罪的法律性质不同,民事纠纷主要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方式解决,的是还款、支付、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而非刑事责任。
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凭证借钱不还就绝对不会坐牢”。如果借款人的行为符合刑事犯罪的构成要件,即使有借款凭证,也可能触犯刑法,面临牢狱之灾。具体有两种常见情形:
1.借款时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可能构成诈骗罪。比如借款人在借钱时就没有还款打算,通过虚构借款理由(如“家人重病急需手术”“投资项目稳赚不赔”)、身份信息或财产等方式骗取借款,拿到钱后直接挥霍、转移或跑路。此时,“借条”可能只是诈骗的工具,而非真实的借贷意愿,这种行为符合《刑法》第266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
2.法院判决后“有能力执行却拒不执行”,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如果出借人通过诉讼胜诉,法院判决借款人还钱,但借款人明明有存款、房产、车辆等可执行财产,却通过转移财产、隐藏收入、虚假报告财产情况等方式拒不履行判决义务,情节严重的(如转移财产金额较大、导致债权人生活陷入困境等),可能触犯《刑法》第313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最高可判处7年有期徒刑。
简单来说:普通的“还不上钱”是民事问题,不会坐牢;但“不想还”(诈骗)或“能还却故意不还”(拒执),则可能构成犯罪,面临刑事处罚。
二、借钱不还被后会有什么后果
即使借钱不还不构成犯罪,被起诉后借款人仍需承担一系列民事法律后果,对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院依法作出还款判决。出借人向法院起诉后,法院会根据借条、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查明借款事实。如果证据充分,法院会判决借款人在指定期限内偿还本金,以及不超过法定利率(目前司法保护的利率上限为LPR的4倍)的利息。如果借款人未出庭应诉,法院可能缺席判决,判决结果同样具有。
2.面临强制执行,财产可能被查封、扣押、拍卖。如果借款人不主动履行判决义务,出借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依法查询借款人的银行存款、房产、车辆、股票等财产信息,对可供执行的财产进行查封、扣押,甚至拍卖、变卖,用所得款项偿还借款。例如,借款人的卡可能被冻结,每月收入除保留基本生活费用外,其余部分会被划扣给债权人。
3.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成为“老赖”。如果借款人有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或存在规避执行行为(如转移财产),法院会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一旦被列入“老赖”名单,借款人将面临诸多限制:无法乘坐高铁、飞机,不能入住星级酒店、购买不动产,子女不能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甚至可能影响配偶、子女的政审等。这些限制会对日常生活、工作、社交造成极大影响。
4.可能被司法拘留或罚款。对于拒不申报财产、妨碍法院执行(如查封封条、暴力抗拒执行)的借款人,法院可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4条规定,对其处以10万元以下罚款或15日以下司法拘留。虽然司法拘留是强制措施而非刑事处罚,但仍会限制人身自由,且拘留后仍需继续履行还款义务。
三、如何避免借钱不还变成刑事案件
无论是出借人还是借款人,都可以通过一些行为规避“借钱不还”升级为刑事案件。具体来说:
对借款人而言:
1.借款时如实说明用途,保留真实借贷意图的证据。借钱时应向出借人如实告知借款用途(如“生意周转”“购房”),避免虚构理由。保留与出借人的沟通记录(微信、短信、通话录音等),证明借款时确有还款意愿,避免被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诈骗行为。
2.到期无法还款时主动沟通,制定还款计划。如果因客观原因(如失业、疾病)暂时无法还款,不要逃避或失联,应第一时间联系出借人,说明情况并提供证明(如医疗单据、失业证明),协商延期还款或分期还款,签订书面还款协议。主动沟通能体现还款诚意,降低出借人报警或起诉的可能性。
3.法院判决后积极配合执行,避免“拒执”风险。如果被起诉并败诉,即使暂时没有全额还款能力,也应向法院如实申报财产情况(如收入、负债、可供执行的财产),按照法院要求配合执行。如果有部分还款能力,可先偿还部分款项,避免被认定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
对出借人而言:
1.签订规范借条,保留完整证据链。借钱时应让借款人出具规范借条,明确借款金额、用途、还款时间、利息、违约责任等,同时保留转账记录(备注“借款”)、聊天记录、借款人身份证等。完整的证据能帮助法院快速认定借款事实,避免因证据不足导致败诉。
2.发现诈骗嫌疑及时报警,避免损失扩大。如果借款人在借款后失联、虚构理由(如借款后用于、挥霍),或存在伪造身份、财产证明等情况,可能涉嫌诈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刑事侦查固定证据,追讨借款。
3.胜诉后及时申请强制执行,不要拖延。法院判决后,借款人未在指定期限内还款的,出借人应在2年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超过期限可能丧失申请执行权)。申请执行时,可向法院提供借款人的财产线索(如房产地址、银行账号),提高执行。
有凭证借钱不还一般属于民事纠纷,不会直接坐牢,但如果涉及诈骗或拒不执行判决,可能构成犯罪。被起诉后,借款人将面临判决、执行、失信等一系列后果,影响生活方方面面。无论是借款人还是出借人,都应通过合法方式处理借贷问题,避免矛盾升级。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免费问,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