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欠钱不还的人上黑名单?被列入失信黑名单后有哪些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他人的情况,不仅影响个人财产权益,还可能因对方拖延、逃避而陷入维权困境。很多人听说过“失信黑名单”,认为这是对付“老赖”的有效手段,但具体如何操作、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却并不清楚。本文将详细解答“怎么给不还的人上黑名单”,并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说明,帮助你通过合法维护自身权益。
一、怎么给欠钱不还的人上黑名单
给欠钱不还的人“上黑名单”,在法律上称为“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其核心是通过法院强制执行程序,对拒不履行义务的人进行信用惩戒。这一过程并非直接申请即可,需严格遵循法定流程,具体步骤如下:
1.取得生效法律文书
要让债务人进入失信黑名单,首先需通过法律途径。如果双方无法协商解决,债权人需向法院提讼(或按约定申请仲裁),要求债务人偿还欠款。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后,若债务人仍不履行还款义务,债权人才具备申请强制执行的前提。这里的“生效”包括民事判决书、调解书、仲裁裁决书、具有强制执行的债权文书等,需确保文书已过履行期且债务人未主动履行。
2.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在法律文书生效后,债务人未按规定期限履行义务的,债权人需在2年时效内向第一审人民法院或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申请时需提交强制执行申请书、生效法律文书副本、申请人身份等材料。法院受理后,会向债务人发出执行通知书,责令其在指定期间履行义务。
3.法院审查是否符合列入条件
债务人收到执行通知后仍拒不履行,且存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所列情形的,法院会将其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核心条件是“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具体包括:拒绝报告或虚假报告财产情况、违反限制消费令、抗拒执行、转移财产规避执行等。若债务人确实无财产可供执行(如无收入来源、丧失劳动能力),则不符合列入条件,法院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待发现财产后可恢复执行。
4.列入失信名单并公示
法院审查符合条件的,会作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决定,并通过“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统一向社会公布。公布信息包括债务人姓名、身份证号、执行法院、未履行金额等,同时将信息通报给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实施联合惩戒。从申请强制执行到最终列入名单,时间因案件复杂程度而异,一般在法院采取执行措施后1-3个月内完成。
二、被列入失信黑名单后有哪些后果
债务人被列入失信黑名单后,将面临多方面的法律限制和信用惩戒,这些后果直接影响其日常生活、经济活动及社会信誉,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1.限制高消费及非生活必需消费行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失信被执行人不得从事以下行为:乘坐飞机、列车软卧、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等交通工具;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购买不动产或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旅游、度假;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等。这些限制直接压缩了“老赖”的生活空间,促使其主动履行义务。
2.信用惩戒与金融活动受限
失信信息会被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影响债务人的信贷业务。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办理贷款、信用卡时,会查询被执行人信用状况,一旦发现其为失信人员,通常会拒绝放贷或授信。失信被执行人还可能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无法办理信用卡,甚至影响其现有贷款的利率和还款条件。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被列入失信名单的,企业也可能被限制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商业活动。
3.任职资格与社会评价限制
失信被执行人不得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如经理、财务负责人等),已担任的需依法办理变更登记。失信信息会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公开,对其社会信誉造成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其在就业、合作、社交等方面遭遇困难。部分地区还会将失信信息纳入当地信用评价体系,限制其参与评优评先、获得荣誉称号等。
4.其他联合惩戒措施
除上述后果外,失信被执行人还可能面临海关不予备案、税务部门加强监管、市场监管部门限制其担任企业高管等联合惩戒。情节严重的,若存在隐藏、转移财产等拒不执行行为,还可能构成《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面临刑事追责,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
三、如何查询他人是否被列入失信黑名单
在与他人发生经济往来(如、合作)前,或在维权过程中需确认债务人是否已被列入失信黑名单时,可通过以下官方渠道查询,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1.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官方权威渠道)
这是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的全国性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平台,具有权威性和性。查询步骤如下:打开浏览器登录“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网址:http://zxgk.court.gov.cn/),在首页点击“失信被执行人”模块,输入被查询人的姓名/名称、身份证号/组织机构代码,选择法院范围(可选择“全国法院”),点击“查询”即可。平台会显示被查询人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包括执行法院、案号、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未履行金额、失信行为具体情形等。
2.法院公告与线下查询
部分法院会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公告栏等渠道公布本地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债权人可关注管辖法院的公开信息。也可携带本人身份证到当地法院执行局窗口,申请查询特定人员的失信信息,法院工作人员会根据提供的身份信息协助查询。线下查询需注意提供准确的被查询人身份信息,以免因重名等问题导致查询错误。
3.第三方信用信息平台(辅助参考)
一些第三方信用服务平台(如企查查、天眼查等)会同步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提供企业或个人的信用报告查询服务。查询时需注意选择正规平台,避免泄露个人信息或获取不实信息。此类平台的信息更新可能存在一定延迟,建议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的信息为准。
通过上述渠道查询后,若发现他人已被列入失信黑名单,在经济往来中需提高警惕;若自己是债权人,可确认法院是否已依法将债务人列入名单,确保维权程序推进。
总结来说,给欠钱不还的人上黑名单需通过“诉讼/仲裁→申请执行→法院审查→列入公示”的法定流程,核心是债务人存在“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情形。被列入黑名单后,债务人将面临高消费限制、信用惩戒等多重后果,而查询失信信息可通过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等官方渠道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过程需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确保程序合法。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免费问,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