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告借钱不还的人?借钱不还起诉需要准备哪些证据
生活中,亲友、同事间的往来本是常事,但当“容易要钱难”成为现实,不少人会陷入既伤感情又损利益的困境。面对借钱不还的情况,忍气吞声只会让自己权益受损,而通过法律维权,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那么,具体该如何通过诉讼告借钱不还的人?时需要准备哪些关键?如果起诉后对方确实没钱还又该怎么办?本文将为你详细解答这些问题,帮你理清维权思路。
一、怎么告借钱不还的人
通过诉讼告借钱不还的人,需遵循法定流程,确保每一步合法合规,才能提高胜诉概率。以下是具体步骤:
1.准备诉讼材料:这是起诉的基础,核心是“借款事实存在”和“对方未还款”。需准备原告身份证(证明原告身份)、被告身份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等,若信息不全可委托调取)、起诉状(需写明原被告信息、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诉讼请求要明确借款金额、、诉讼费等)。
2.确定管辖法院:并非所有法院都能受理,需根据法律规定选择。一般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被告户籍地或经常居住地,经常居住地指连续居住满一年的地方);若借款时约定了履行地(如原告所在地),也可由约定履行地法院管辖。若不清楚被告住所地,可先尝试向自己所在地法院提交材料,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有管辖权。
3.提交起诉材料:携带准备好的材料到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提交,可选择现场提交或通过法院线上诉讼服务平台提交。法院审核材料后,符合立案条件的会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缴纳诉讼费(诉讼费根据借款金额按比例收取,例如1万元以下约50元);不符合条件的会告知补正或不予受理。
4.开庭审理:立案后,法院会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开庭传票,通知双方开庭时间。开庭时,原告需携带证据原件(如、转账记录)出庭,清晰陈述借款事实、提供证据,反驳被告可能提出的抗辩(如已还款、借款不存在等)。若被告无正当理由不出庭,法院可缺席判决,不影响案件审理。
5.领取判决与执行:法院审理后会依法作出判决,若判决被告还款,原告需在判决书后(双方均未上诉,上诉期为15天)督促被告履行。若被告拒绝还款,原告可在判决生效后2年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由法院通过查封财产、冻结账户等方式强制被告还款。
二、借钱不还起诉需要准备哪些证据
证据是诉讼的“灵魂”,能否胜诉很大程度取决于证据是否充分。起诉借钱不还时,需重点准备以下几类证据,且要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
1.书面借款凭证:这是证明借款关系最直接的证据,包括借条、、借款等。凭证需明确以下内容:出借人、借款人姓名(与身份证一致)、借款金额(大小写均需写明,避免歧义)、借款日期、还款日期、利息约定(如有)、借款人按。若借条内容不完整(如未写还款日期),虽不影响借款事实,但可能增加举证难度,需结合其他证据佐证。
2.资金交付凭证:仅有机打借条不够,还需证明借款已实际交付给对方。常见的交付凭证包括:银行转账记录(需显示转账人、收款人姓名、账号、金额、转账时间,备注“借款”可增强证明力)、微信/支付宝转账截图(需包含转账详情页,显示对方昵称、真实姓名、转账金额、时间,若对方微信/支付宝未实名认证,需补充其他证据证明收款人是被告)、现金交付凭证(现金交付需谨慎,最好有见证人在场,或让对方“收条”,写明“今收到XX现金XX元(借款)”,否则难以证明资金已交付)。
3.沟通记录证据:若借款时未写借条,或借条内容不完整,沟通记录可作为重要补充。包括:微信/短信聊天记录(需完整,不能删减,显示双方就借款金额、还款时间等的协商过程,例如“之前借你的5万元什么时候还?”“下个月一定还”等对话)、通话录音(需明确通话双方身份,录音中提及借款事实、金额、还款承诺等,录音需清晰,未经过剪辑,且获取方式合法,不能通过窃听等非法手段取得)。
4.被告身份信息证据:起诉需明确被告,若不知被告身份证号,可提供被告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法院会尝试送达;若信息不足,可委托律师到公安机关调取被告户籍信息(需提供被告姓名、大致户籍地等线索)。若被告是公司,需提供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工商登记信息(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
5.其他辅助证据:如证人证言(若有第三人在场见证借款,可让证人出庭作证,需提前向法院申请证人出庭)、还款催告记录(如催款短信、微信、邮件等,证明原告曾主张权利,避免超过)、利息约定证据(如有利息,需提供双方约定利息的聊天记录、书面协议等,注意利息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目前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为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的4倍)。
三、借钱不还起诉后对方没钱还怎么办
起诉后拿到胜诉判决书,但对方以“没钱”为由拒绝还款,是很多出借人担心的问题。此时并非无计可施,可通过以下方式维护权益,最大限度实现债权:
1.调查对方财产线索:主动收集被告的财产信息,为强制执行提供方向。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房产信息(通过被告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不动产登记中心查询,需向法院申请调查令,由律师持令查询)、车辆信息(到车管所查询被告名下车辆)、银行账户(通过法院执行系统查询被告名下所有银行账户,包括卡、储蓄卡等)、工资收入(若被告有固定工作,可申请法院向其单位发送协助执行通知书,每月划扣部分工资)、股权、理财产品、支付宝/微信账户余额等。即使对方声称“没钱”,也可能存在隐匿财产的情况,需仔细排查。
2.申请强制执行:在判决书生效后2年内,向一审法院或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提交《强制执行申请书》,并附上判决书、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法院受理后会立案,由执行法官负责调查被告财产。执行过程中,法院可采取查封房产、扣押车辆、冻结银行账户、扣划存款等措施,若查到财产会直接划扣给原告;若未查到财产,会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简称“终本”),但并非案件结束。
3.申请限制高消费及列入失信名单:若被告未按执行通知履行义务,原告可向法院申请将其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即“老赖”名单),并限制高消费。被列入失信名单后,被告将无法贷款、购房、购车,不能担任企业高管,子女不能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等;限制高消费则禁止其乘坐高铁、飞机,入住星级酒店,进行高尔夫等高档消费。这些措施会对被告的生活、工作造成较大影响,迫使对方主动还款。
4.协商分期履行或执行和解:若被告确实暂无全额还款能力,原告可与被告协商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约定分期还款计划(如每月偿还一定金额,明确还款期限、每期金额、违约责任等),并提交法院备案。若被告未按和解协议履行,原告可申请恢复原判决的强制执行。这种方式既能给对方一定的还款缓冲期,也能逐步实现债权,避免矛盾激化。
5.发现财产后及时恢复执行:“终本”后,原告需持续关注被告的财产状况,若发现被告有新的财产线索(如找到工作、购买房产、继承财产等),可随时向法院提交《恢复执行申请书》及财产线索,法院会立即恢复执行,通过强制措施追回欠款。需要注意的是,申请恢复执行不受时间限制,只要被告未还清欠款,原告可长期追讨。
面对借钱不还的情况,通过诉讼维权是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关键在于准备充分的证据、遵循法定流程,并在判决后积极推动执行。无论是准备起诉材料、收集证据,还是应对执行难题,都需要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免费问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