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别人钱不还会怎么样?骗钱不还被起诉了怎么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会听说这样的事情:有人因为轻信他人的“投资机会”“紧急”,结果钱打过去后对方却百般推脱、拒不归还。这种“骗钱不还”的行为,不仅让受害者蒙受经济损失,更可能触犯法律红线。那么,骗别人钱不还到底会面临哪些后果?从民事赔偿到刑事责任,从信用破产到社会评价降低,每一项都可能对行为人产生深远影响。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解析这一问题,并探讨相关法律边界。
一、骗别人钱不还会怎么样
骗别人钱不还的后果,需从、经济影响和社会信用三个维度综合分析,具体严重程度取决于行为性质(民事欺诈或刑事诈骗)和涉案金额。
法律责任方面,首先可能面临民事追责。若双方存在借贷、交易等民事关系,债权人可直接向法院,要求返还本金及(如有约定)。法院判决后,人仍不履行的,债权人可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通过查封房产、车辆,冻结银行账户,扣划等方式强制还款。若债务人故意隐匿财产、拒不配合执行,还可能被法院采取司法拘留(最长15天)。
若行为构成刑事犯罪,后果将更严重。根据《刑法》第266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各地对“数额较大”的略有不同,通常为3000元至1万元以上,此时将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3万元至10万元以上)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50万元以上)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例如,某人虚构“帮孩子治病”后挥霍一空,金额达10万元,就可能被为诈骗“数额巨大”,面临3年以上刑罚。
经济影响方面,除了需返还本金,债务人还可能额外费用。比如,法院判决中可能包含逾期利息(按LPR的1.5倍计算)、案件受理费、保全费等,这些费用最终由败诉方承担。若进入强制执行阶段,还会产生执行费,进一步加重经济负担。
社会信用方面,债务人若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即“老赖”),将被限制高消费(如禁止坐飞机、高铁,限制入住星级酒店、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等),同时其信用报告中会留下不良记录,影响后续贷款、办信用卡、求职(部分单位拒绝录用失信人员)等。失信信息还可能被公开曝光,对个人社会评价造成负面影响。
二、骗钱不还被起诉了怎么办
当因骗钱不还被起诉时,切勿逃避,积极应对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具体可按以下步骤处理:
1.务必在法定时间内应诉。收到法院传票和起诉状副本后,需在15日内(涉外案件30日)提交答辩状。即使不提交答辩状,也需按时出庭,否则法院可能缺席判决,直接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导致自身丧失举证、质证和辩论的权利。例如,小明因欠款被起诉后拒不出庭,法院缺席判决其偿还10万元,后续他想反驳“借款已部分归还”却因未举证而无法推翻判决。
2.全面收集并整理证据。无论是否原告的主张,都需准备相关。若认为不存在“骗钱”行为(如属于正常借贷),需提供、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借贷关系真实;若已部分还款,需提供还款凭证(如转账截图、收条);若原告存在过错(如约定利息过高),可提供证据证明利息超出法定上限(目前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为成立时LPR的4倍)。证据需原件或经法院核对无异的,内容要清晰、完整。
3.主动与债权人协商和解。开庭前或庭审中,可尝试联系原告协商还款方案,如分期还款、延期还款,或减免部分利息、费用。若双方达成一致,可签订和解协议,由原告向法院申请撤诉或由法院制作调解书。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但和解能减少对立情绪,避免“失信被执行人”等负面影响。例如,小李被起诉后,与原告协商分12期还款,原告同意撤诉,小李得以避免诉讼记录和执行风险。
4.严格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若法院判决或调解生效后,需按文书确定的时间和金额还款。若确无履行能力,可向法院申请暂缓执行或分期执行,但需提供财产状况证明(如收入证明、负债清单);若有能力却拒不履行,法院将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包括查封财产、冻结账户、拍卖资产等,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面临刑事处罚(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如何认定骗钱不还是民事还是刑事案件
实践中,骗钱不还可能是民事纠纷(如民间借贷纠纷),也可能构成刑事案件(如诈骗罪),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主观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和客观是否实施“欺诈行为”,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判断:
1.主观上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是区分民事纠纷与刑事诈骗的关键。若行为人在取得财物时就无还款意愿,而是计划将财物据为己有、挥霍或用于非法活动,可能被认定为“非法占有目的”;反之,若取得财物时确有还款计划,只是后续因经营失败、家庭变故等客观原因无法偿还,一般属于民事纠纷。例如,王某虚构“投资某项目,月息20%”向张某借款50万元,实际将钱用于,借款时就没想过归还,这属于“非法占有目的”,可能构成诈骗;而赵某因生意周转借款30万元,后因疫情导致店铺倒闭无力偿还,属于民事纠纷。
2.客观上是否实施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刑事诈骗中,行为人通常会通过虚构身份、事由、能力等方式,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而交付财物。比如,房产证作为抵押借钱、冒充“富二代”借钱谈恋爱、编造“家人重病急需手术费”等虚假理由。而民事纠纷中,双方一般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建立关系,如真实的借贷合意、交易合同等,即使存在夸大(如“项目利润很高”),但未达到虚构核心事实的程度,通常不构成诈骗。例如,孙某向李某借款时称“用于扩大经营”,实际部分用于个人消费,但经营项目真实存在,后续因亏损无法还款,属于民事纠纷;若孙某虚构“经营项目”,借款后直接挥霍,则可能构成诈骗。
3.涉案金额是否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即使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和“欺诈行为”,若金额未达刑事立案标准,也可能按民事案件处理。根据司法解释,诈骗罪“数额较大”的起点一般为3000元至1万元(各省根据经济水平调整,如北京为5000元,上海为4000元),未达此标准的,公安机关可能不予刑事立案,被害人可通过民事诉讼维权。例如,陈某虚构理由骗走刘某2000元,因未达当地“数额较大”标准,刘某可起诉要求返还,但陈某不构成诈骗罪。
综上,骗别人钱不还绝非小事,轻则面临民事赔偿、信用受损,重则可能触犯刑法,承担有期徒刑、罚金等刑事责任。无论是债务人还是债权人,都应了解法律边界:债务人需诚信履约,避免因侥幸心理陷入更大麻烦;债权人若遭遇诈骗,应及时收集证据,通过报警或诉讼维护权益。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免费问,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