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企业借的钱不还如何办?企业借款不还起诉需要哪些证据
在商业活动和资金往来中,企业间或个人向企业的情况十分常见。当借款到期后,部分借款人可能因资金周转困难、恶意拖欠等原因拒不还款,这不仅会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还可能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那么,当企业面临借出的款项无法收回时,究竟该如何通过合法维护自身权益?本文将结合法律规定和实践经验,为您详细解答相关问题。
一、向企业借的钱不还如何办
当企业遇到借款不还的情况时,可按以下步骤逐步推进维权:
1.全面核实借款事实与证据留存
首先需梳理所有与借款相关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借款、、、补充协议等书面文件,同时收集银行转账凭证、微信/支付宝转账记录(需备注“借款”用途)、收条等款项交付。若存在口头约定,还需整理通话录音、聊天记录(明确提及借款金额、还款时间等关键信息)、证人证言等辅助证据。证据是维权的核心,务必确保材料完整、内容清晰,避免因证据不足导致权益无法保障。
2.主动与借款人协商沟通
在证据充分的基础上,建议企业先通过书面或当面沟通的方式与借款人协商。沟通时可明确还款金额、期限、逾期(需符合法律规定,未约定利率的可主张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等,必要时可签订书面还款协议。协商过程中需全程留存记录(如沟通纪要、邮件往来、录音等),若协商成功,可按协议约定监督还款;若协商无果,则进入下一步法律程序。
3.发送正式催款函
若协商无效,企业应向借款人发送正式的《催款函》。函件需载明借款事实(金额、时间、约定还款期限)、逾期情况、要求还款的具体金额(含本金、合法利息、等)及最后期限,并注明“若逾期未还,将通过法律途径追究责任”等内容。催款函建议通过EMS邮寄(注明“催款函”并保留邮寄回执)或发送至双方确认的邮箱/地址,确保借款人签收,此举既能起到警示作用,也可作为后续“主张过权利”的证据。
4.申请支付令(适用于债权债务明确的情形)
若借款事实清晰、双方无争议(如借款人对借款金额、还款义务无异议,仅拖延还款),企业可向借款人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受理后会向借款人发出支付令,借款人在15日内未提出异议且不履行的,企业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支付令程序快捷、成本较低,适合简单的案件。
5.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
若借款人对借款事实有争议,或拒绝履行还款义务,企业需通过诉讼或仲裁解决。若借款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明确仲裁机构),则向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若无约定,可向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如款项交付地)的人民法院提讼。诉讼/仲裁过程中,需提交起诉状(仲裁申请书)、证据材料、企业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等文件,法院或仲裁机构将根据证据和法律规定作出裁决。判决/裁决后,借款人仍不履行的,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如查封财产、冻结账户、列入失信名单等)。
二、企业借款不还起诉需要哪些证据
起诉是企业追讨借款的重要途径,而充足的证据是胜诉的关键。根据司法实践,企业起诉借款不还需准备以下几类核心证据:
1.证明借贷关系成立的证据
此类证据是基础,需明确双方存在借款合意。常见的包括:
书面借款凭证:如借款合同、借条、欠条等,需载明借款人、出借人(企业)、借款金额(大小写一致)、借款日期、还款期限、利率(如有)、违约责任等关键信息,且需借款人或盖章(个人借款需签字按,企业借款需加盖公章并由法定代表人签字)。
口头约定的辅助证据:若未签订书面合同,需提供通话录音(需明确双方身份及借款细节)、微信/QQ聊天记录(需完整且能体现借款事实)、证人证言(需证人出庭作证)等,证明双方就借款达成一致意思表示。
2.证明款项实际交付的证据
借贷关系不仅需合意,还需实际交付借款。企业需提供:
转账凭证:银行转账回单、电子银行转账记录(需显示转账人、收款人、金额、时间,备注“借款”)、微信/支付宝转账截图(需包含转账金额、对方账户信息、转账时间,建议补充转账凭证的官方证明)。
现金交付证据:若为现金交付,需提供借款人的收条(注明“今收到XX企业现金借款XX元”)、现金来源证明(如企业取款记录)、交付时的证人证言或视频录像等,否则可能因“款项未实际交付”面临败诉风险。
3.证明借款人未按约定还款的证据
需证明借款人存在违约行为,包括:
还款期限证明:借款合同、借条中约定的还款日期,或双方后续协商的还款协议。
逾期事实证明:还款期限届满后,借款人未足额还款的银行流水(显示未收到还款)、催款记录(证明企业已主张权利但对方未回应)等。
违约损失证据:如合同约定了逾期利息、违约金,需提供计算依据(如按LPR的1.5倍计算逾期利息);若因借款人逾期导致企业产生额外损失(如为筹款支付的利息、费等),需提供相关费用凭证(如借款合同中约定“实现债权的费用由违约方”,则律师费、诉讼费等可主张由借款人承担)。
4.当事人主体资格证据
需证明原被告(或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身份信息:
企业作为出借人,需提供营业执照副本、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加盖公章); 若借款人为个人,需提供其身份证复印件、住址、联系方式(可通过公安机关查询或委托律师调取); 若借款人为企业,需提供其工商登记信息(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法定代表人信息等,确保被告主体适格。
三、企业借款是多久
诉讼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将丧失请求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企业借款纠纷若超过诉讼时效,即使证据充分,也可能面临败诉风险。根据《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企业借款纠纷的诉讼时效需注意以下要点:
1.一般诉讼时效为3年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企业借款纠纷的诉讼时效,原则上从约定的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例如,借款合同约定“2023年12月31日前还款”,则诉讼时效从2024年1月1日起算,至2027年12月31日届满。若企业在此期间未通过协商、催款、起诉等方式主张权利,借款人可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法院将依法驳回企业的诉讼请求。
2.未约定还款期限的诉讼时效起算
若借款合同未约定还款期限,或约定不明确(如“有钱时再还”),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一十一条,企业可随时要求借款人还款,但需给对方合理准备时间(一般为1-3个月)。此时,诉讼时效从企业明确要求借款人还款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例如,企业于2023年5月1日书面通知借款人“需于2023年6月30日前还款”,则诉讼时效从2023年7月1日起算3年。若企业从未主张过还款,诉讼时效最长不超过20年(从借款发生之日起算)。
3.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
诉讼时效并非固定不变,若企业在时效期间内采取了维权措施,可导致时效中断,中断后时效重新计算3年。常见的中断情形包括:
向借款人提出履行请求:如发送催款函(需有证据证明借款人收到)、当面催款并留存记录(如录音、聊天记录)、通过调解机构/律师函主张权利等;借款人同意履行义务:如借款人出具还款承诺书、部分还款、与企业协商还款计划等,需留存书面证据;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向仲裁机构提交仲裁申请,即使后续撤诉或按撤回仲裁申请处理,仍可视为时效中断(需提供立案通知书等证明)。 例如,借款纠纷诉讼时效原本至2025年1月1日届满,企业于2024年5月1日发送催款函且借款人签收,则时效中断,重新从2024年5月2日起算3年,至2027年5月1日届满。
4.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
若企业未在诉讼时效内主张权利,借款人提出时效抗辩后,法院将依法驳回企业的诉讼请求,即企业丧失“胜诉权”。但需注意,诉讼时效届满不影响债权本身的存在,借款人自愿履行还款义务的,企业仍可接受,且借款人履行后不得再以时效届满为由要求返还。因此,企业需高度重视诉讼时效,定期梳理未收回借款,及时通过合法方式中断时效。
综上,当企业面临借款不还的情况时,需先固定证据、积极协商,协商无果可通过发送催款函、申请支付令、提起诉讼或仲裁等方式维权,同时需注意收集完整证据和把握诉讼时效。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有特殊性,不同案件的证据情况、法律适用可能存在差异,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免费问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