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多少个网贷逾期的?这个数字背后藏着多少人的焦虑与无奈?
你有没有在深夜刷手机时,突然看到一条“某某平台逾期人数突破千万”的新闻,心里猛地一紧?或者,你正坐在出租屋里,看着催收短信一条接一条地跳出来,忍不住问自己:我是不是全国几千万逾期大军中的一员?到底有多少个网贷逾期的?
这个问题,听起来像在统计一个冰冷的数字,但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债务压力、是无数个年轻人的“以贷养贷”困局,更是整个社会金融生态的一面镜子。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多家第三方征信机构发布的报告,截至2023年底,我国互联网贷款用户规模已超过5亿,而其中逾期超过90天的用户数量,保守估计已突破4000万,注意,这只是“逾期90天以上”的,如果把30天、60天的短期逾期算进去,这个数字可能接近7000万甚至更高。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你身边可能就有这样的人:大学刚毕业的小李,为了买一部新款手机借了网贷,结果利滚利,从3000块滚到2万多;35岁的张姐,因为公司裁员断了收入,信用卡+网贷欠了18万,每天睁眼就是还款倒计时;还有更多人,原本只想“应急”,结果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网贷逾期的人这么多?
第一,门槛太低,很多平台“3分钟放款”“无需抵押”,只要一张身份证和手机号,钱就到账了,年轻人冲动消费、中年人应急周转,一不小心就踏进了债务陷阱。
第二,利率和费用不透明,表面上写着“日息万三”,实际加上服务费、保险费、砍头息,年化利率轻松超过36%,甚至逼近高利贷红线。
第三,催收手段野蛮,电话轰炸、短信威胁、P图群发,甚至骚扰家人朋友,很多人不是还不起,而是被精神压垮,干脆“破罐子破摔”。
第四,缺乏金融素养和债务管理意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复利”是怎么吃掉自己的,也不知道逾期会影响征信,甚至可能被起诉。
更让人揪心的是,很多逾期者并非“老赖”,而是被生活逼到墙角的普通人,一场大病、一次失业、一次创业失败,就足以让一个原本稳定的家庭滑入债务深渊。
但我想说的是: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觉得自己“完了”。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全国有上千万人和你一样,在努力还债、在等待翻身的机会,关键是要正视问题,理性应对,而不是被恐惧和羞耻感吞噬。
📌 建议参考:如果你正在逾期,这几件事一定要做!
停止以贷养贷!这是最危险的行为,越借越多,只会让你陷入更深的泥潭。
整理债务清单:把所有平台、借款金额、利率、逾期时间列出来,做到心中有数。
主动联系平台协商:很多平台支持“延期还款”“分期还款”或“减免部分利息”,尤其是银保监会监管的持牌机构。
保护个人信息:遇到暴力催收,保留录音、截图,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
寻求专业帮助:可以咨询正规的债务重组机构,或找律师评估是否构成高利贷、是否可申请个人破产(部分地区试点)。
📚 相关法条参考: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法院不予支持。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明确禁止暴力催收、骚扰无关人员、虚假陈述等行为。
《个人破产条例》(深圳试点):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可申请破产清算或重整,三年免责考察期后可免除未清偿债务。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不良信息保存期限为5年,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计算。
✍️ 小编总结:
“到底有多少个网贷逾期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从来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真实写照。
我们不该用“老赖”去标签化每一个逾期者,有些人,只是暂时摔倒了,社会需要更多的理解、制度需要更多的包容、平台需要更多的责任。
如果你正在逾期,债务可以协商,信用可以修复,人生不该被一次失败定义,勇敢面对,科学应对,你终会走出阴霾。
而如果你还未陷入债务,也请引以为戒——理性消费,量入为出,别让一时的便利,换来长久的沉重。
这个数字背后,是警钟,也是希望。
到底有多少个网贷逾期的?这个数字背后藏着多少人的焦虑与无奈?,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