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地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农民朋友都搞错了!
“这块地是村里的机动地,暂时不能分”?或者在土地承包、流转过程中,突然冒出个“机动地”的概念,让你一头雾水?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把“机动地什么意思”这个话题彻底讲清楚。
“机动地”不是随便一块地,也不是村干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地,它是一个有明确法律定义和用途的农村土地类型。机动地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尚未承包到户的少量土地,主要用于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人地矛盾,比如新增人口分地、土地调整等。
根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基本原则,土地承包以“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为主,也就是说,家庭人口增加了,一般也不会再重新分地,那如果村里新出生的孩子、嫁入的媳妇长期没地种,怎么办?这时候,机动地就派上用场了——它可以用来调剂,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基本生存权益。
但这里有个关键点:机动地的比例不能太高,按照国家规定,预留的机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本集体耕地总面积的5%。必须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不能由村干部私下决定,如果村里预留了20%的地当“机动地”,那很可能就是违规操作,涉嫌侵害村民的承包权益。
还有一点很多人不知道:机动地不是永久存在的,随着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推进,很多地方已经明确要求逐步取消机动地,将符合条件的土地依法承包到户,实现“应包尽包”,也就是说,未来机动地会越来越少,甚至归零,这是土地制度走向稳定和公平的必然趋势。
机动地的使用也必须公开透明,比如用于村集体公益项目、临时安置、扶贫帮困等,都得走程序、张榜公示。任何私自出租、转让、买卖机动地的行为,都是违法的,村民有权监督和举报。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村民,发现村里有大量“机动地”长期被村干部掌控,或者被低价承包给亲戚朋友,一定要提高警惕,可以向乡镇政府农经站反映,要求公开机动地的面积、用途和使用情况。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每一分权益都不能轻易让渡,建议村集体尽快完成土地确权,推动机动地合理分配或依法收回,保障全体成员的公平权益。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八条:
“农村土地承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发包方预留的机动地不得超过本集体经济组织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九条:
“土地承包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五)签订承包合同。机动地的使用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农业农村部相关政策文件明确:
“各地应稳妥处理机动地问题,原则上不再预留新的机动地,已有机动地应逐步纳入承包地管理或用于解决特定群体的承包需求。”
小编总结:
“机动地什么意思”?它不是“随便地”,而是“调节地”、“保障地”,它的存在本意是为了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维护集体成员的公平权益,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因为管理不透明、比例超标、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反而成了矛盾的源头。我们既要理解机动地的合法用途,也要警惕其被滥用的风险,只有让土地在阳光下运行,农民的权益才能真正落地生根,下次再听到“这是机动地”,你就能清楚地知道:这块地,到底该归谁、怎么用、谁说了算。
机动地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农民朋友都搞错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