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押车到底能不能买?背后的风险你真的了解吗?
“律师,我看市场上有些抵押车价格特别便宜,才几万块就能买到一辆原价二三十万的车,这种车能买吗?抵押车有什么风险?”说实话,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因为背后隐藏的法律和财务风险,远比你想象得要复杂得多。
今天我就以一个专业律师的视角,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带你把“抵押车有什么风险”这个问题彻底讲明白,咱们不玩虚的,只讲干货。
什么是抵押车?它和“二手车”有啥区别?
很多人搞不清抵押车和普通二手车的区别。
一辆车如果车主拿去银行或金融机构做了贷款,用车辆作为担保物,那这辆车在还清贷款前就处于“抵押状态”,这种车就是我们常说的抵押车。
而普通的二手车,是车主已经完全拥有所有权,可以自由买卖的车辆。
关键区别就在这里:抵押车的车主,其实并不完全拥有这辆车的所有权——真正的“主人”可能是银行、金融公司,甚至是私人放贷人。
便宜的背后,藏着哪些看不见的“坑”?
你买的可能不是“车”,而是“使用权”
很多人以为花几万块买抵押车,就等于拥有了这辆车,错!你很可能买的只是“临时使用权”。
因为车辆的登记证(大绿本)上写着抵押权人(比如某金融公司)的名字,你无法过户,车子的“户主”永远不是你,这意味着:
👉 你不能合法上牌(除非原车主配合,但人家早把车抵押出去了,怎么可能配合?)
👉 你不能买正规保险(很多保险公司不给非车主投保)
👉 你不能合法年检(需要原车主身份证和行驶证,你拿不到)
说白了,你开着的是一辆“黑户车”,路上被查到,轻则扣车,重则被认定为非法占有。
随时可能被“拖走”——合法但不讲武德
这是最致命的风险。
假设原车主欠了某金融公司30万,车子抵押给了他们,哪怕你花了5万从中间人手里买了这车,只要原车主断供,抵押权人就有权依法收回车辆。
他们不需要通知你,也不需要经过你同意,直接GPS定位、拖车走人,整个过程合法合规,你去找谁?卖你车的“中介”早就消失了,你报警?警察会告诉你:“这车不是你的,人家收回自己的抵押物,合法。”
钱车两空,哭都没地儿哭。
事故处理难如登天
想象一下:你开着这辆抵押车,不小心蹭了别人,对方要索赔,你报保险,保险公司一查——车主不是你,拒赔!
你只能自己掏钱赔,更惨的是,如果事故严重,对方起诉,法院一查车辆登记信息,发现你不是车主,你可能还要被追加为“非法占有人”,法律责任翻倍。
车辆来源不明,可能是“赃车”或“套牌车”
很多抵押车是层层转手的“二押车”“三押车”,甚至有些根本不是正规抵押,而是盗抢车、走私车、事故车翻新,你花几万块,可能买回来一辆“定时炸弹”。
一旦被公安机关查到,车被没收,你还可能被调查,解释不清就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那是不是所有抵押车都不能碰?
也不是绝对。
如果你能做到以下几点,风险可以降到最低:
- 确认车辆仅有抵押,无查封、无多次抵押;
- 原车主愿意配合过户(但现实中几乎不可能);
- 通过正规渠道,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债权转让+车辆使用”关系;
- 购买全险并保留所有交易凭证。
但说实话,这些条件在现实中几乎无法同时满足,绝大多数所谓的“抵押车交易”,本质是“债权转让”包装下的非法买卖,游走在法律边缘,甚至已经踩线。
✅ 建议参考:如果你真想省钱买车,不如这样做
- 优先选择正规二手车平台,虽然贵点,但有检测、有质保、可过户;
- 查清车辆“四码合一”(车架号、发动机号、行驶证、登记证),并做车辆档案查询;
- 坚决不碰无法过户的车,哪怕再便宜;
- 签订合同前,务必咨询专业律师,别图省那几百块咨询费,最后赔几万。
记住一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便宜的背后,往往是看不见的代价。
📚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
“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
→ 意思是:车可以卖,但抵押权还在,债权人依然能追车。《机动车登记规定》第二十二条:
“机动车所有权发生转移的,应当办理转移登记。”
→ 没有过户,你就不算法律意义上的车主。《公安部关于确定机动车所有人问题的复函》:
明确指出,机动车登记信息是认定所有权的重要依据,未过户的购车人不享有完整所有权。
“抵押车有什么风险”?答案是:风险极大,普通人根本扛不住。
你以为你捡了个大便宜,其实可能是别人精心设计的“坑”。
车可以开,但不能过户;钱花了,但随时被拖走;出了事,还得自己兜着。
法律不会保护“明知有风险还贪便宜”的行为。
真正的聪明人,不是找漏洞,而是避开雷区。
买车不是买菜,别让一时的贪念,换来一辈子的麻烦。
如果你正在考虑买抵押车,请先问问自己:我能不能承受车没了、钱没了、还惹上官司的后果?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请果断放弃。
毕竟,安全和安心,才是最贵的奢侈品。
抵押车到底能不能买?背后的风险你真的了解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