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遣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文讲透背后的法律真相
你有没有在找工作时,听到过HR说:“我们这是劳务派遣,岗位在甲方公司,但合同和我们签。”
那一刻,你是不是心里打了个问号:派遣什么意思?是不是临时工?有没有保障?跟正式员工差在哪?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在职场中频繁出现,却又让人一头雾水的词——“派遣”。
“派遣”到底是什么?别被字面骗了
很多人一听“派遣”,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被派去干活”“临时顶岗”“边缘角色”……
但在法律语境下,“派遣”特指“劳务派遣”,是一种特殊的用工形式。
简单说,就是你跟一家公司(叫“劳务派遣单位”)签劳动合同,然后这家公司把你“派”到另一家公司(叫“用工单位”)去上班。
举个例子:
小王和A人力资源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但每天去B科技公司上班,干着和B公司正式员工一样的活。
这时候,小王就是被派遣劳动者,A公司是派遣单位,B公司是实际用工单位。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绕?但这就是现实中很多企业“灵活用工”的常见操作。
派遣和正式工,到底差在哪?
很多人最关心的是:我签了派遣合同,是不是低人一等?
从法律上说,不是。
虽然你不是用工单位的“自己人”,但你依然是合法劳动者,享有《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各项权利。
- 拿工资、交社保
- 享受法定节假日
- 工伤赔偿、经济补偿
- 同工同酬的权利
但现实往往骨感。
有些企业利用“派遣”身份,搞差别待遇:
- 工资低一截
- 没有年终奖
- 晋升通道堵死
- 节日福利没有份
重点来了:
根据法律规定,被派遣劳动者应当与用工单位的同类岗位劳动者实行同工同酬。
也就是说,干一样的活,拿一样的钱,不能因为你“是派遣的”就少给。
派遣合法吗?哪些岗位能用?
很多人以为“派遣”是打擦边球,其实是合法的用工形式,但有严格限制。
《劳动合同法》规定:
劳务派遣只能用于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的工作岗位。
啥意思?
- 临时性: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
- 辅助性: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
- 替代性:某员工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由他人临时顶替
换句话说:
你不能把一个核心程序员、销售骨干、财务主管用“派遣”来规避正式用工责任。
如果用工单位把大量核心岗位都用派遣工填满,那就是违法!
签派遣合同,这些坑一定要避开
合同签给谁?
一定要看清和你签合同的是不是有资质的劳务派遣公司。
无资质的“中介”签的合同,可能无效,你的权益无法保障。社保谁交?
派遣单位必须为你缴纳社保,如果对方说“你自己交”或“发现金代替”,坚决说不!工资怎么发?
一般是派遣公司发,但必须按时足额,如果长期拖欠,可依法维权。辞退怎么办?
用工单位不能随便让你走人。
要退回你,必须有合法理由,否则派遣单位仍需承担法律责任。
✅ 建议参考:如果你正在考虑或已经处于派遣岗位
- 搞清楚三方关系:你是谁的员工?谁发工资?谁缴社保?
- 保留所有证据:合同、工资条、打卡记录、工作邮件
- 遇到不公待遇,及时维权:可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 别怕“派遣”标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的权利不容打折
📚 相关法条参考(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八条
劳务派遣单位是本法所称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
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除应当载明本法第十七条规定的事项外,还应当载明被派遣劳动者的用工单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岗位等情况。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
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
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
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派遣什么意思”?
它不是贬义词,也不是“临时工”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受法律规范的用工方式。
关键在于:你是否清楚自己的权利,是否被公平对待。
别让“派遣”成为权益打折的借口。
你签的是劳动合同,不是“二等公民承诺书”。
只要合法合规,派遣岗位也可以干出精彩人生。
但前提是——懂法、守法、用法。
下次再听到“我们是派遣制”,别慌,先问清楚:
合同谁签?社保谁交?工资多少?有没有同工同酬?
这几个问题问到位,你的底气就来了。
职场路上,身份可以多样,但尊严和权利,从来不该打折。
派遣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文讲透背后的法律真相,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