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收到书面通知函,是不是要被起诉了?
“律师,我网贷逾期了,突然收到一封‘书面通知函’,盖着公章,语气还挺正式,这到底是不是真的?会不会马上被起诉?我该怎么办?” 说实话,这个问题太典型了,几乎每天都有人被类似的“通知函”搞得寝食难安,今天我就来跟大家掰扯清楚——网贷逾期收到书面通知函,究竟是警告,还是“最后通牒”?
我们得搞明白一件事:收到书面通知函 ≠ 立即被起诉。
这封函件,说白了,是平台或催收机构在你逾期后,走法律程序前的一个“正式提醒”,它可能是平台自己发的,也可能是委托第三方催收公司发的,甚至有些是律所名义出具的“催告函”,但不管谁发的,它的法律性质通常是“催收手段”而非“诉讼文件”。
这封函里一般会写什么?
我看过不少类似的书面通知函,内容大同小异:
- 告知你已逾期多少天,欠款本金、利息、罚息合计多少;
- 要求你在某个期限内还清欠款;
- 警告你若不还款,将采取“法律手段”追偿,可能影响征信、面临诉讼或强制执行;
- 有时还会附上所谓的“证据材料”或“债权转让协议”。
但重点来了:
这些函件中提到的“法律手段”,很多时候只是震慑性话术,真正走到法院起诉,平台需要耗费时间、人力和诉讼成本,尤其是小额网贷,很多平台宁愿委托催收,也不一定真去打官司。除非你逾期金额大、时间长、态度强硬拒不沟通,否则多数情况下不会立刻起诉。
这不代表你可以无视这封函。
书面通知函是催收流程正规化的体现,说明你的逾期行为已经被“升级处理”,它虽然不是法院传票,但可能是起诉前的“最后一道程序”,如果你继续置之不理,对方确实可能收集证据、整理材料,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点:
有些“通知函”看似正规,实则漏洞百出——没有明确的债权人名称、没有具体金额计算方式、甚至公章模糊不清。遇到这种函件,一定要警惕“虚假催收”或“冒充律所”诈骗,你可以通过拨打平台官方客服电话,或登录借款APP核实情况,千万别因为害怕就随便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
那收到这种函后,我们该怎么办?别慌,往下看。
✅ 给你的几点实用建议(建议参考):
先核实函件真实性
查看发件单位是否为贷款平台、合作律所或持牌催收机构,可通过官方渠道联系平台确认,切勿轻信函件中的联系电话。不要被“起诉”“坐牢”等字眼吓住
民事借贷纠纷不会导致坐牢,除非涉嫌诈骗。逾期是违约行为,不是犯罪,但确实会影响征信和日常生活。尽快协商还款方案
主动联系平台,说明困难,争取分期、减免罚息或延期还款,很多平台在正式起诉前,仍愿意协商解决。保留所有沟通记录和函件原件
这些都可能成为日后维权或应诉的重要证据,千万别随手扔掉。如金额较大或已多次催收,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提前评估风险,避免被动应诉。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九条:
明确了逾期利率的上限,约定利率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的四倍,超出部分法院不予支持。《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若催收过程中存在骚扰、恐吓、泄露隐私等行为,可依法投诉或起诉。
网贷逾期收到书面通知函,不必过度恐慌,但绝不能视而不见。
这封函是“警钟”,不是“判决书”,它提醒你:问题已经升级,必须正视。
面对逾期,最聪明的做法不是逃避,而是主动沟通、理性应对。
无论是协商还款、申请延期,还是寻求法律帮助,每一步都比“装死”更有希望。
信用可以修复,但逃避只会让问题滚雪球。
别让一时的经济困难,变成一生的法律麻烦。
稳住心态,依法应对,你完全有机会走出困境。
——
本文由资深执业律师结合实务经验撰写,内容原创,仅供普法参考,不构成具体法律意见,如遇实际纠纷,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