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但房贷还在还,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每个月工资刚到账,还没焐热就得转出去——房贷雷打不动要还,银行短信准时提醒;可另一边,网贷平台的催收电话一个接一个,逾期记录已经上了征信,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喘不过气?
明明在努力还房贷,为什么网贷逾期还是让自己寸步难行?这到底该怎么破局?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无数人夜不能寐的问题——“网贷逾期房贷在还怎么办”,这不是简单的“先还哪个”的选择题,而是关乎信用、心理压力和未来财务安全的综合战。
你不是一个人在“负重前行”
你不是孤军奋战。
根据央行发布的《2023年金融稳定报告》,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已接近70%,中青年群体是负债主力,很多人一边扛着房贷这座“大山”,一边被各种消费贷、网贷“围追堵截”。
尤其是疫情后经济恢复期,收入不稳定、突发支出增多,导致不少人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房贷能按时还,网贷却逾期了?
原因其实很现实——房贷是“大额长期贷款”,银行审核严格,还款计划清晰,很多人把还房贷当成“保命线”;而网贷往往是“小额高频”,来得快、去得急,容易在不知不觉中累积成“隐形炸弹”。
逾期的后果,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很多人觉得:“我又不是不还,只是晚几天,能有多大影响?”
错!网贷逾期的代价,远不止催收电话那么简单。
征信受损
一旦逾期超过30天,大多数网贷平台就会将记录上报央行征信系统。征信污点会影响你未来5年的贷款、信用卡申请,甚至影响孩子上学、政审、公务员考试。高额罚息和违约金
网贷的逾期利息往往按日计算,年化利率可能高达20%以上,原本借了2万,拖半年可能变成3万。催收骚扰不断
虽然国家明令禁止暴力催收,但软性骚扰(如短信轰炸、联系亲友、伪造律师函)依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生活和心理健康。可能被起诉
逾期金额较大或时间较长,平台可能将你起诉至法院,一旦败诉,不仅面临强制执行,还可能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房贷不能断,但网贷也不能不管
核心原则:保住“房”,也要救“信”。
房贷是家庭资产的根基,断供可能导致房子被拍卖,损失惨重;但网贷逾期同样不能放任不管,否则信用崩塌,未来寸步难行。
具体该怎么做?
✅ 第一步:梳理债务,分清优先级
列出所有网贷的平台、金额、利率、逾期天数、是否上征信。
优先处理已上征信、利率高、催收严重的平台。
✅ 第二步:主动协商,争取“喘息期”
不要等催收打上门才行动。
直接联系平台客服或债务管理部门,说明你目前有房贷压力,收入有限,但有还款意愿,请求:
- 延长还款期限
- 分期还款
- 暂停催收
- 减免部分罚息
很多平台在用户主动沟通后,会提供“个性化分期”或“债务重组”方案。态度诚恳,证据充分(如工资流水、房贷还款记录)更容易获得理解。
✅ 第三步:合理调配资金,避免“以贷养贷”
绝对不要再借新网贷还旧债!这是最危险的“债务螺旋”。
建议制定月度收支表,压缩非必要支出,优先保障房贷和高息网贷的最低还款。
✅ 第四步: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债务总额超过月收入的50%,建议咨询专业律师或债务调解机构。
有些地区已有“个人债务集中清理”试点,符合条件可申请“类个人破产”程序,合法减轻负担。
给正在挣扎的你几点建议参考:
- 不要逃避: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装作没发生,越早面对,解决空间越大。
- 保留证据:所有与平台的沟通记录、还款凭证、协商方案都要保存,以防后续纠纷。
- 保护家人:明确告知催收人员不得骚扰亲友,必要时可录音取证,向银保监会投诉。
- 重建信用:在还清逾期后,保持良好还款记录,2年后征信影响会逐步减弱。
附:相关法律条文参考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适用于网贷平台泄露信息、骚扰亲友等行为)《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
明确禁止暴力催收、骚扰无关人员、虚假承诺等行为,借款人有权要求催收行为合法合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四倍的,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网贷逾期但房贷还在还,说明你已经在尽力承担责任,这本身就值得肯定。
但现实是,信用社会里,每一笔债务都像一把尺子,丈量着你的未来。
不要因为一时困难就放弃对信用的守护。
主动沟通、合理规划、依法维权,才是走出困境的正确路径。
房子可以保住,信用也可以修复,但前提是——你得先站出来,面对它。
生活不易,但请相信,每一个努力还债的人,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网贷逾期但房贷还在还,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