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消是什么意思?一文讲清法律中的债务抵销真相
你欠朋友一笔钱,同时他正好也欠你一笔差不多数额的款?这时候,你们俩能不能干脆“扯平”,互相不还了?听起来很合理,对吧?但法律上管这叫什么?抵消是什么意思?它是不是真的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说抵就抵?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听起来简单、实则暗藏门道的法律概念。
“抵消”不是你想抵就能抵
很多人一听“抵消”,第一反应是:“哎,我俩账目差不多,直接抵了吧!”但法律上的“抵消”可没这么随意,它不是双方口头一说就能成立的,而是一种法定的债务清偿方式,必须满足特定条件,否则可能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惹上官司。
抵消是指双方互负债务,且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各自的债务在对等额度内相互冲销,从而使双方债务部分或全部归于消灭,听起来有点绕?没关系,咱们拆开讲。
抵消的两个“硬门槛”
要实现合法有效的抵消,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关键条件:
互负债务
也就是说,你欠我,我也欠你,如果只是单方面欠钱,那根本谈不上“抵”,比如你借了我5万,我借了你3万,这才具备抵消的基础。债务种类相同、可以抵偿
这里的“种类相同”很重要,比如都是金钱债务,或者都是同种类的货物(比如都是100吨水泥),但如果一个是欠钱,一个是欠还一本书,那就不能直接抵——因为标的物不同,法律上不支持这种“混抵”。
举个例子:
A公司欠B公司货款10万元,B公司又欠A公司服务费8万元,这时,A公司就可以主张用这8万元服务费去抵消B公司的8万元货款,剩下的2万元仍需支付,这样一来,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就清晰多了。
主动抵 vs 被动抵:谁说了算?
很多人以为,只要符合条件,就能自动抵消,错!抵消是一种单方行为,需要一方明确提出,也就是说,你不能默默心里想着“我们俩欠的差不多,就算了”,而是必须正式通知对方:“我主张抵消”。
这个通知一旦送达,抵消就生效了,哪怕对方不同意,只要符合条件,法律也认可,这就是所谓的“法定抵消权”。
但注意!如果对方不同意,或者债务存在争议(比如你赖账不认),那你就不能强行抵,这时候,得先通过法院确认债权,再依法主张。
哪些情况不能抵消?
别以为只要互欠钱就能抵,以下几种情况,法律明确说“不行”:
- 法律规定不得抵消的债务,比如赔偿金、抚养费、赡养费等涉及人身性质的债务;
- 约定不得抵消的债务,比如合同里白纸黑字写明“本债务不得主张抵销”;
- 超过诉讼时效的债务,你不能再拿一个已经过期的债权去抵人家还在有效期的债务。
这些细节,稍不注意就容易踩坑。
✅ 建议参考:如何安全合法地主张抵消?
如果你发现自己和对方互负债务,想通过抵消来简化清偿流程,建议这样做:
- 先确认双方债权是否真实有效,最好有合同、转账记录、对账单等证据;
- 核对债务种类是否相同,避免拿“货款”去抵“违约金”这类不匹配的操作;
- 书面通知对方主张抵消,明确金额、依据和抵消后的结果;
- 保留通知送达的证据,比如快递单、邮件截图、微信记录等;
- 如有争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避免自行操作引发纠纷。
抵消是权利,但行使要合规。
📚 相关法条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六十八条
当事人互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到期债务抵销;根据债务性质、按照当事人约定或者依照法律规定不得抵销的除外。
当事人主张抵销的,应当通知对方,通知自到达对方时生效,抵销不得附条件或者附期限。
第五百六十九条
当事人互负债务,标的物种类、品质不相同的,经协商一致,也可以抵销。
“抵消是什么意思”?它不是简单的“你欠我、我欠你,咱俩扯平”,而是一项有严格法律条件和程序要求的债权处理机制。核心在于:互负债务、种类相同、主动通知、合法合规,用得好,能高效化解债务纠纷;用不好,可能反被追责。
下次再遇到“互相欠钱”的情况,别急着说“那就算了”,先问问自己:我的债权清晰吗?对方的债务到期了吗?我能合法主张抵消吗?搞清楚这些,才是真正的“聪明抵消”。
法律不复杂,关键在懂行,多一分了解,少十分风险。
抵消是什么意思?一文讲清法律中的债务抵销真相,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