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网贷就一定会逾期吗?真相让人意外!
“只要借了网贷,迟早都得逾期?”
这话听起来像极了坊间流传的“魔咒”,仿佛一旦点开那个借款按钮,命运的齿轮就开始朝着“逾期”飞速转动,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借网贷就一定会逾期吗?为什么很多人会有这种错觉?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背后的真实逻辑。
咱们得正视一个现实:网贷本身并不等于“逾期陷阱”,它只是一种金融工具,就像菜刀能切菜也能伤人,关键看你怎么用,网贷平台的出现,本意是解决短期资金周转问题,比如临时交房租、应急医疗、突发差旅费等等。它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现代金融体系中的一种补充手段。
那为什么“借网贷=逾期”这个观念如此深入人心?
原因其实很现实——使用方式不当+风险认知缺失。
我们来看几个典型场景:
拆东墙补西墙,陷入“以贷养贷”怪圈
不少人一开始只借一笔几千块的小额贷款,但因为收入不稳定或消费失控,还款日到了还不上,于是又去借新的网贷来还旧账,结果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彻底崩盘,这时候,逾期就成了必然结果。对还款能力缺乏理性评估
很多人申请网贷时,只看“秒批”“低息”这些诱人字眼,却没认真算过自己每月能还多少钱。月收入8000,借了3万,分12期还,每期近3000,这还不算利息和平台服务费——压力可想而知。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比如失业、生病,还款链立刻断裂。平台诱导与信息不对称
部分网贷平台在宣传时故意淡化实际年化利率,用“日息万二”“月还几百”来迷惑用户,等签了合同才发现,实际年化利率可能高达20%甚至36%,远超普通人的承受能力,这种信息差,让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背上了沉重债务。
也有很多人借了网贷,按时还清,甚至借此改善了信用记录,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关键在于三点:量入为出、合理规划、严格自律。
有人只在工资到账前借一笔短期周转款,明确计划好还款来源,绝不超支,也不重复借贷,这种“工具化使用”,才是网贷的正确打开方式。
借网贷并不会必然导致逾期,真正决定结果的,是你对待金钱的态度和管理能力。
把网贷当“救命稻草”可以,但不能当成“长期饭票”,它适合应急,不适合依赖。
给你的几点实用建议(建议收藏):
借款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这笔钱真的非借不可吗?
- 我下个月确定能还上吗?
- 如果收入减少一半,还能按时还款吗?
优先选择正规持牌平台
查清楚平台是否有金融牌照,避免落入“高利贷”或“套路贷”陷阱。银保监会官网可查合法机构名单。做好还款计划表
把每笔借款的还款日、金额、利息列成表格,设置手机提醒,避免因遗忘导致逾期。绝不“以贷养贷”
一旦发现还不上,第一时间联系平台协商延期或分期,比逾期后被催收、上征信要强百倍。提升财商,控制欲望
学会记账、储蓄、建立应急基金,才是远离债务危机的根本之道。
相关法律条文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
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的部分除外。
(这意味着,年化利率超过LPR的4倍,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护)《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
严禁网贷平台从事“高利放贷”“暴力催收”“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
小编总结:
借网贷不会必然逾期,但无知和冲动一定会让你逾期。
网贷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帮你渡过难关;用不好,反而会割伤自己,关键不在于平台多“黑”,而在于你是否清醒、理性、有规划。
真正的财务自由,不是能借多少,而是知道自己该不该借、能不能还。
别让一时的便利,换来长期的信用污点,理性借贷,从现在开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