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案件在审理中怎么办?我被起诉了还能翻身吗?
某天突然收到法院传票,一看内容,心猛地一沉——因为网贷逾期,平台把你告了,案子已经进入审理阶段,那一刻,脑袋嗡嗡作响,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问号:现在该怎么办?还能补救吗?会不会被强制执行?征信是不是彻底毁了?
别慌,今天咱们就来聊点实在的,作为一名处理过上百起金融纠纷案件的律师,我见过太多人在这个阶段手足无措,要么破罐子破摔,要么病急乱投医,结果越陷越深。网贷逾期案件一旦进入审理阶段,并不等于“死刑”,只要应对得当,仍有翻盘或减轻责任的空间。
先搞清楚:案子到哪一步了?
很多当事人一看到“法院受理”就慌了,其实关键要弄清案件所处的具体阶段,网贷逾期诉讼流程分为:
- 立案阶段:平台向法院提交起诉材料;
- 送达阶段:法院通知你应诉,寄送传票;
- 开庭审理:双方出庭陈述,法官调查;
- 判决阶段:法院作出裁定或判决;
- 执行阶段:如你不履行,进入强制执行。
你现在说“在审理中”,大概率是已经收到传票,即将开庭。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装死”或直接放弃应诉,一旦你不出庭,法院会缺席判决,基本等于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对方。
别急着认账,先查“三件事”
在应诉前,务必冷静核查以下三点,这可能是你扭转局面的关键:
债权是否真实合法?
有些网贷平台把债权打包转让给第三方催收公司,再由第三方起诉你,这时候你要问:他们真的有资格告你吗?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四十六条,债权转让必须通知债务人,否则对你不发生效力,如果从头到尾没人通知你债权已转让,那这个原告可能根本没资格起诉。
利息和违约金是否合法?
这是最常见的“坑”,很多平台名义上利率不高,但加上服务费、管理费、罚息等,实际年化利率远超法律保护上限。根据最新司法解释,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一年期LPR的四倍(目前约为14.8%),超出部分,法院不会支持。
举个例子:你借了1万,平台说年利率12%,但每月还要收2%的服务费,算下来实际成本远超法定上限。这部分多收的钱,你不但不用还,甚至可以要求返还。
催收手段是否违法?
如果你曾被爆通讯录、P图威胁、24小时电话轰炸,这些都属于违法催收,虽然不影响债务本身,但可以在庭审中作为抗辩理由,甚至反诉对方侵犯人格权。合法的债,要用合法的方式追,这是底线。
现在能做什么?5个关键动作
别等开庭才行动,现在立刻做这5件事:
- 整理所有借款和还款记录:包括合同、转账凭证、还款截图、催收录音等;
- 核对平台资质:查它有没有放贷资质?是不是持牌金融机构?很多“网贷”其实是非法放贷;
- 准备答辩状:不要照抄模板,要结合自身情况,重点质疑利率、债权转让、催收违法等问题;
- 积极应诉:哪怕请不起律师,也一定要出庭,可以当庭申请法院调取平台放贷资质、资金来源等证据;
- 尝试调解:法院通常会组织调解,如果你确实无力全额还款,可以提出分期、减免部分罚息等方案。调解成功,不仅避免判决,还能防止进入执行程序。
给你的3条务实建议(参考)
- 别信“征信修复”“内部撤诉”这类骗局,现在市面上很多中介打着“帮你摆平官司”的旗号收费,结果钱花了,案子照判,唯一靠谱的,是依法应对。
- 如果经济困难,及时向法院说明情况,有些法院会酌情减免诉讼费,或支持分期履行。
- 长远来看,建立财务纪律才是根本,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重复犯错,建议制定还款计划,优先处理高息债务,避免以贷养贷。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五条:债权人可以将债权的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应当通知债务人,未通知的,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利率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
-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网贷逾期被起诉,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一次重新面对债务的机会,审理阶段是你最后的“法律窗口期”,用好了,可能减免利息、避免执行;用不好,就可能背负失信、冻结账户、影响子女就业。
沉默不会解决问题,行动才能争取主动,哪怕你现在手头紧张,也要打起精神,认真对待每一份材料,珍惜每一次出庭机会,法律从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但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愿意面对问题的普通人。
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困境,不妨把这篇文章转发给需要的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理性应对,总有出路。
网贷逾期案件在审理中怎么办?我被起诉了还能翻身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