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案件到底是什么?普通人遇到算不算民告官?
去办个证照,明明材料齐全,窗口却一拖再拖;或者莫名其妙收到一张罚单,理由写得含糊不清;甚至房子说拆就拆,补偿还没谈妥……这时候你心里肯定犯嘀咕:“这算不算他们欺负老百姓?”这些情况很可能已经涉及行政案件。
那到底什么是行政案件?老百姓”或者企业觉得行政机关(比如公安局、城管局、自然资源局、市场监管局等)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于是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变更这个行为,或者要求赔偿损失的案件。通俗讲,民告官”——只不过这个“民”不仅指个人,也包括公司、社会组织等。
举个例子:老张在郊区开了个餐馆,某天城管突然来通知说他属于“违建”,限期三天拆除,不给任何解释也不听申辩,老张觉得委屈,自己手续都办了,只是审批流程慢,怎么能说拆就拆?于是他把城管局告上法院,要求确认强拆行为违法,这个案子,就是一个典型的行政案件。
和民事案件不同,行政案件的特殊性在于——原告是普通公民或组织,被告永远是行政机关,这类案件的核心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合法、程序是否正当、有没有滥用职权,法院不会替行政机关“做主”,但会监督它“依法办事”。
很多人担心:“告政府,能赢吗?”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审查越来越严格。只要证据充分、程序清晰,老百姓胜诉的案例并不少见,比如前几年某地居民因环保处罚过重起诉生态环境局,最终法院认定处罚程序违法,撤销了决定,这说明,法律面前,行政机关也不能“为所欲为”。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行政案件有很强的时效性,一般情况下,你从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6个月内必须提起诉讼,错过时间,法院很可能不予受理,所以一旦觉得“不对劲”,别光生气,赶紧咨询专业律师,保留证据,该出手时就出手。
建议参考:
如果你觉得自己遭遇了不公的行政决定,比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被拒等,第一步不是闹、不是发朋友圈,而是收集证据:通知书、录音、视频、书面材料、证人信息等,然后尽快联系专业行政法律师,评估是否具备起诉条件。切记不要超过起诉期限,也不要采取过激行为对抗执法,否则可能从“受害者”变成“违法者”。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
(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小编总结:
行政案件不是“闹事”,而是依法维权的重要途径,它体现的是一个社会是否真正实现“法治”,面对权力,普通人不是只能沉默。只要程序合法、诉求合理,法律就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别再觉得“告政府”是天方夜谭,了解“什么是行政案件”,是每一个现代公民的必修课。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而行政诉讼,正是那扇看得见的门。
行政案件到底是什么?普通人遇到算不算民告官?,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