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理财的收益是多少?真能跑赢通胀吗?
每个月工资刚到手,还没捂热就存进各种理财账户,可几年下来,发现收益微乎其微?于是你开始关注“保险理财”,朋友圈里有人晒出“年化6%”的分红险收益,亲戚还说“这比银行存款稳多了”,你心动了,但心里又打鼓:保险理财的收益到底是多少?真有那么香吗?
咱们不绕弯子,不堆术语,就用大白话,把“保险理财的收益”掰开揉碎讲清楚。
别被“高收益”宣传带偏了,先搞懂保险理财的本质
很多人一听“理财型保险”,第一反应就是“既能保障又能赚钱”,听着很美,但现实是——保险的第一属性是“保障”,理财只是附加功能。
市面上常见的理财型保险主要有三类:
分红险:保险公司每年根据经营情况,把部分利润分给投保人。
→ 实际收益不确定,演示利率可能是3%~6%,但实际分红可能只有1%~3%,甚至某年为0。万能险:设有保底利率(通常1.75%~3%),账户价值按月结算利息。
→前5年有手续费和初始扣费,早期收益很低,长期持有才可能接近保底利率。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锁定长期利率,现金价值逐年增长。
→ 这类产品目前预定利率已从3.5%下调至3.0%,但胜在“确定”——合同写多少,几十年后就拿多少。
别再幻想“保险理财年赚8%”这种神话了,当前环境下,能稳定在3%~3.5%的复利,已经是行业顶流。
为什么保险理财收益看起来“不高”?
你可能会问:余额宝都能有2%,银行大额存单也有2.5%~3%,保险理财凭什么收益还这么“温吞”?
关键在于:保险理财的核心优势不是“短期高收益”,而是“长期确定性+安全托底”。
举个例子:
你买一份30年期的增额终身寿险,年交2万,交10年,总保费20万,按3.0%复利增长,到第30年时,现金价值可能超过40万。
→ 表面看年化不到3%,但这是写进合同、不受市场波动影响的收益。
而如果你把这20万放银行或买基金,短期可能赚5%,但也可能亏20%。保险理财的逻辑,是用时间换确定性。
收益高低,还得看你怎么用
很多人买了理财险,几年后急用钱,退保发现“亏了”,于是抱怨“保险骗人”,问题不在产品,而在使用方式错了。
- 适合人群:有稳定收入、想为孩子存教育金、为自己规划养老、追求资金安全的家庭。
- 不适合人群:急需用钱、追求短期高回报、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
记住一句话:保险理财不是“赚快钱”的工具,而是“强制储蓄+长期规划”的金融方案。
建议参考:如何理性看待保险理财收益?
- 别轻信销售话术:凡是承诺“ guaranteed 高收益”的,都要打个问号。合同上写的才是真的。
- 关注现金价值表:所有收益都体现在“现金价值”里,自己拉个表格,算算IRR(内部收益率),比听别人说靠谱得多。
- 结合自身需求:你是想养老?给孩子存钱?还是资产传承?先明确目标,再选产品。
- 长期持有:理财型保险前5年退保损失大,至少持有10年以上才可能回本并产生正收益。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四十七条:
“投保人解除合同的,保险人应当自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人身保险产品审批和备案管理办法》第十六条:
“保险公司开发的分红保险、万能保险、投资连结保险等新型产品,应当在产品说明书和保单中明确利益演示的假设条件和不确定性。”银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
明确要求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不得超过3.0%,防范利差损风险。
这些法条都在告诉我们:保险收益必须透明、可预期、受监管,不能靠“画饼”忽悠消费者。
回到最初的问题:保险理财的收益是多少?
答案很明确:目前主流产品的真实年化收益在2.5%~3.5%之间,复利计算,写进合同,安全托底,它不追求暴利,而是用几十年的确定性,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
如果你想要的是“明天翻倍”的刺激,那保险理财不适合你;
但如果你想要的是“孩子上学有钱、退休生活不愁”的安心,那它或许是你资产配置中,最温柔也最坚定的那一块拼图。
保险理财的收益是多少?真能跑赢通胀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后提醒一句:理财没有万能药,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你,搞懂收益逻辑,理性决策,才是对自己钱包最大的负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