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是什么意思?普通人打官司的第一步你真的懂吗?
别人欠钱不还,合同被撕毁,或者工作被无故辞退?心里憋着一口气,想“告他”,但又不确定“起诉”到底是个啥?是不是一说“起诉”,就得上法庭、穿黑袍、敲法槌?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起诉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掰开揉碎,讲个明明白白。
起诉,就是你作为“原告”,向法院正式提出请求,要求法院依法解决你和别人之间的纠纷,它不是吵架,也不是发朋友圈控诉,而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正式的维权方式,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我把问题交给了法官,让他来评评理”。
举个例子:小王借给朋友5万块钱,说好一年还,结果两年过去了,朋友装失联,这时候,小王就可以去法院提起诉讼,提交借条、聊天记录等证据,要求法院判对方还钱,这个“提起诉讼”的动作,起诉”。
很多人以为起诉很复杂、很吓人,其实不然,现在的法院系统越来越便民,很多地方都可以网上立案,你只需要准备好基本材料——比如身份证、证据、起诉状,然后按照流程提交,法院审核通过后,案子就正式“立”了,法院会通知对方(被告),安排开庭时间,整个司法程序就开始运转了。
但要注意,起诉不是情绪发泄,而是法律行动,你得有理有据,证据充分,比如你要告别人违约,就得拿出合同;要告别人侵权,就得有侵权事实的证明,法院不会因为你“委屈”就判你赢,它只看证据和法律。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起诉了就一定能赢?不一定,胜诉的关键在于“证据链是否完整”“诉求是否合法合理”,有些人一激动就去起诉,结果证据不足,反而白白花了诉讼费和时间,在决定起诉前,最好先冷静分析,必要时咨询专业律师,评估胜诉可能性。
那什么样的事可以起诉?
大致分为几类:
- 民事纠纷:借钱不还、离婚、房产争议、合同纠纷等;
- 行政诉讼:你认为政府部门的决定侵犯了你的权益,比如罚款不合理;
- 刑事自诉:比如轻伤害案件,被害人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
但刑事案件中大多数是由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普通人不能随便“起诉”杀人放火这类事,那是国家来管的。
建议参考:起诉前这三步一定要走稳
- 收集证据要趁早: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录音、合同……别等要用的时候才发现删了,电子证据记得保存原始载体。
- 明确你的诉求:你是要钱?要道歉?还是要解除合同?诉求要具体、合法,不能“让他倒霉”这种模糊要求。
- 能调解先调解:很多法院在立案前会组织调解,如果对方愿意还钱或道歉,调解成功能省时省力,还不伤和气。
实在拿不准,别硬上,花几百块咨询一次专业律师,可能比你打一场败诉的官司更值。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小编总结:
起诉是什么意思?它不是对抗,而是权利的觉醒,在法治社会,每个人都有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权益的自由和能力,搞清楚“起诉”的含义,不是为了去打官司,而是为了在权益受损时,知道还有这么一条光明正大的路可走。
理性维权,证据为王,程序合法,才是打赢一场官司的真正底气,下次再遇到不公,别光在心里骂,该出手时,就依法“诉”出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