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保险的佣金到底有多少?普通人买保险,到底谁赚了大头?
明明是自己掏钱买保险,怎么感觉业务员比我还积极?一通电话、一顿饭、几次面谈,热情得让人怀疑——他们到底图啥?说白了,图的就是“佣金”,咱们就来揭开理财保险背后的那层“钱”的面纱:理财保险的佣金到底有多少?这笔钱,又是怎么算的?
先说结论:理财保险的佣金,不是一个小数目,尤其是第一年,往往高得惊人,很多人以为保险公司靠的是长期投资赚钱,其实不然——第一年的高额佣金,才是很多代理人的“黄金收割期”。
举个例子:你买了一份年缴2万元、缴费期5年的理财型保险(比如年金险或分红险),总保费10万元,你以为这10万都进了你的账户?错。第一年,保险公司可能就要给代理人1.2万到1.8万的佣金,也就是保费的60%~90%!是不是吓一跳?
为什么这么高?因为这类产品结构复杂、销售周期长,保险公司愿意用“高佣金”激励代理人把单子签下来,而从第二年开始,佣金就断崖式下跌,可能只有几千甚至几百,到了第三年以后,基本就没什么佣金了。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代理人特别热衷于“新客户”、“首年大单”,因为那才是他们真正赚钱的时候。“首年高佣、续期薄利”,这是行业内的潜规则。
更关键的是,这些佣金成本,其实都暗含在产品设计里,换句话说,你支付的保费,有一部分不是在“理财”,而是在“养销售团队”,虽然这不违法,但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资金效率被稀释了。
那是不是说理财保险就不能买?当然不是。关键是要看产品本身是否适合你,而不是被高佣金驱动的销售话术牵着走,你追求的是长期稳定现金流、养老规划、资产传承,那理财保险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你只是想短期理财、追求高收益,那这类产品很可能“跑不赢通胀”,还被前期佣金吃掉一大块本金。
这里提醒大家几个核心点:
- 别被“返还快、收益高”忽悠,先问清楚现金价值和实际IRR(内部收益率);
- 关注退保损失,前几年退保,可能连本金都拿不回,就是因为佣金太高,保险公司要“回本”;
- 代理人佣金高低,不代表产品好坏,别因为谁说得热情就冲动下单。
建议参考:
在考虑理财保险前,建议你先明确自己的财务目标:是为养老储备?孩子教育?还是资产保全?然后找一位独立、专业、不靠佣金吃饭的理财顾问做一次全面规划,如果必须通过代理人购买,记得问清楚:这款产品的首年佣金比例是多少?有没有演示利益说明?退保损失表在哪里?知情权,是你作为消费者最重要的武器。
不要只听一句话承诺,这个收益肯定比银行高”,一定要看合同条款、现金价值表和费用结构。真正靠谱的建议,从不会回避成本和风险。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一十六条
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五)对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六)向投保人夸大保险责任或者保险产品收益。《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暂行办法》
要求保险公司对销售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双录”),确保消费者知情权,防止误导销售。《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银保监发〔2022〕27号)
明确要求保险公司披露产品说明书、利益演示、费用扣除等信息,保障消费者对佣金结构、成本分摊的知情权。
小编总结:
理财保险的佣金多少?第一年可能高达保费的60%~90%,这背后是保险公司的销售激励机制,也是消费者容易忽略的“隐形成本”,我们不反对佣金,但反对“信息不对称”。买保险,不是买人情,而是买一份清晰、透明、适合自己的财务安排。高佣金≠好产品,低费用≠低价值,搞清楚钱去哪儿了,你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财富未来。
下一次当业务员热情地向你推荐“高收益理财险”时,不妨冷静问一句:“这单的首年佣金是多少?这些成本,会不会影响我的实际收益?”——这一问,或许能让你少走五年弯路。
理财保险的佣金到底有多少?普通人买保险,到底谁赚了大头?,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