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普法百科> 正文内容

帮信罪是什么罪名?很多人还不知道,一不小心就可能踩了法律红线!

你有没有接过陌生人的电话,对方说“兄弟,借个银行卡帮我走个账,给你两千块”?或者朋友突然找你,说“哥们儿,用下你的微信收款码,我收点款,事后分你点好处”?听起来好像只是动动手指头的小事,钱不多,也不费力,还能赚点零花钱,何乐不为?但你知道吗?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帮忙,很可能已经触犯了刑法,构成“帮信罪”

帮信罪到底是什么罪名?它全名叫“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刑法》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罪名,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增设,2020年后随着电信网络诈骗高发,这个罪名才真正“火”了起来。

帮信罪是什么罪名?很多人还不知道,一不小心就可能踩了法律红线!

只要你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还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就可能构成帮信罪,最常见的行为包括: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银行卡、手机卡、微信、支付宝账户,或者为诈骗团伙搭建网站、开发APP、提供服务器支持等。

很多人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在“助纣为虐”,小李把自己的银行卡借给“朋友”用于“公司走账”,结果这张卡被用来接收电信诈骗的赃款,涉案金额高达50万元,虽然小李没直接参与诈骗,但法院最终认定他“明知可能用于违法活动仍提供帮助”,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这就是典型的“帮信罪”案例

更可怕的是,帮信罪的入罪门槛其实并不高,根据司法解释,只要支付结算金额达到20万元以上,或者为三个以上对象提供帮助,又或者违法所得达到1万元以上,就可能被认定为“情节严重”,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有些人觉得:“我又没拿大钱,就赚了几百块,不至于坐牢吧?”但法律不看动机,只看行为和后果。哪怕你只收了500块,只要你的账户被用于犯罪且金额巨大,照样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而且一旦留下案底,不仅影响自己,还可能牵连子女的政审、就业。

更值得注意的是,帮信罪的打击对象正在从“技术大牛”转向普通老百姓,现在公安办案大数据一查,谁的银行卡频繁进出大额资金、谁的微信账户突然变成“收款机器”,系统立马预警,很多人被抓时一脸懵:“我只是帮人收个款,怎么就成罪犯了?”

千万别以为“不知情”就能免责,法律上的“明知”不仅包括明确知道,还包括“应当知道”——比如对方给的好处明显不合理、交易方式异常、频繁更换账户等,这些都可能被推定为“明知”。


建议参考:

如果你遇到以下情况,请立刻警惕并拒绝:

  • 有人高价收购或租用你的银行卡、手机卡、社交账号;
  • 有人让你帮忙“代收款项”“走账”“刷单”;
  • 有人承诺“轻松赚钱”“无风险高回报”;
  • 你的账户突然频繁收到不明来源的大额转账。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轻松合法”的赚钱捷径,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账户安全,不贪小便宜,不心存侥幸,才是远离帮信罪的根本之道,一旦发现可疑行为,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既是自保,也是对社会负责。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帮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为三个以上对象提供帮助的;
(二)支付结算金额二十万元以上的;
(三)以投放广告等方式提供资金五万元以上的;
(四)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
(五)二年内曾因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受过行政处罚,又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
(六)被帮助对象实施的犯罪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小编总结:

帮信罪不是“小罪”,更不是“不知者无罪”的挡箭牌,它像一张无形的网,悄悄罩住那些心存侥幸、贪图小利的人,在这个数字时代,每个人都是网络生态的一部分,你的一个账户、一次点击、一次“帮忙”,都可能成为犯罪链条的关键一环
别再问“帮信罪是什么罪名”了,现在你应该问自己:我的行为,会不会已经踩了红线?守住底线,管住账户,远离诱惑,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帮信罪是什么罪名?很多人还不知道,一不小心就可能踩了法律红线!,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1304424.html

标签:法律

帮信罪是什么罪名?很多人还不知道,一不小心就可能踩了法律红线!的相关文章

什么人口到底指什么?很多人搞错了,一不小心就踩了法律雷区!

什么人口到底指什么很多人搞错一不小心就踩了法律雷区!

你有没有在新闻里听过“什么人口”这个词?某地加强对外来什么人口的管理”“什么人口登记制度升级”……乍听,好像挺正式,但细品又有点模糊。“什么人口”并不是一法律术语,而是一个在政策语境中常被误用或泛化的表达。 今天咱们来掰扯清楚——它到底指谁?背后藏着哪些法律问题?普通又该如何应对? 先说结...

什么业业到底指什么?很多人搞不清,一不小心就踩了法律雷区!

什么业业到底指什么很多人清,一不小心就踩了法律雷区!

你有没有在聊天、合同,甚至新闻报里,看到过“什么业业”这个词?乍听,是不是觉得有点绕口,甚至怀疑是不是打错?别急,今天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什么业业”到底个啥?它背后藏着哪些法律?又为什么普通人一不留神容易坑? 先说结论:“什么业业”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法律术语,而是一种口语化、模...

借点钱利率是多少?很多人算错,一不小心就踩了高利贷红线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突然开口:“兄弟,借点钱应急,下个月就还。”你心一软,钱借出去回头想——借点钱利率是多少才合? 到底该该收利息?收少才算合理?收多了会违?这些问题,其实远比你想象的重要。 咱们今天来掰扯清楚,别让“好借钱”最后变成“财两空”。 借点钱,利...

借条利息一般多少?很多人搞错了,一不小心就踩了法律雷区!

借条利息少?很多人搞错一不小心就踩了法律雷区!

朋友急用钱,开口借两万,说好半年后主动提出给点“意思意思”的利息,你暖,觉得这靠谱,于爽快答应,写个借条,等到钱那天,对方却说:“咱俩兄弟,哪真要利息?”你愣,想:那当初说的利息到底算算数?法律上允许的借条利息到底是多少? 别急,今天咱们来掰扯清楚这个问题,作为从...

2分的月利息是多少钱?很多人算错了,一不小心就踩了法律雷区!

2分的月利息是多少钱?很多人算错一不小心就踩了法律雷区!

“急用钱?月息2分,手续简单,当天放款!” 听起来好像贵,毕竟“才2分”嘛,你有没有认真算过,2分的月利息到底是多少钱?这个数字背后,可能藏着你意想到的“坑”。 咱们先来搞清楚个概念:民间说的“2分利”,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咱们老百姓的日常语言里,“2分利息”通常指的月利率2%,也...

什么车不能载人?很多车主不知道,一不小心就违法了!

什么不能很多车主不知道一不小心就法了

你有没有在马路上见过些“怪异”的车辆,比如三轮车、叉车甚至洒水车里坐满了人可能你会觉得好奇,甚至有人还会开玩笑说:“坐呗,又不是没地方。”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车都的。有些车辆设计之初没有考虑载,强行搭载乘客仅危险,涉嫌违。 那问题来,究竟什么不能呢?我们...

灰色收入到底算不算违法?很多人搞不清,一不小心就踩了雷!

灰色收入到底算算违很多人清,一不小心就踩了雷!

朋友神神秘秘地说:“我最近搞点外快,算工资,也走公司账,但钱确实到账。”然后你咯噔——这算算“灰色收入”?什么是灰色收入?它到底算算违?会会哪天突然被查?咱们来彻底扒扒这个“说道不明”的敏感话题。 先来下个定义:“灰色收入”并不是一法律术语,而是一个社会约定俗成的说...

灰色收入到底算不算违法?很多人搞不清,一不小心就踩了雷!

灰色收入到底算算违很多人清,一不小心就踩了雷!

朋友私下接个项目,报酬走公司账,直接微转账;或者某个同事在单位上班,悄悄帮人“拉业务”,拿提成但从报税?这些钱,来得算明面,又算完全见得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灰色收入”。 但问题来,什么是灰色收入?它到底算算违?会会哪天突然被查? 今天咱们来掰扯清楚,别等到出事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