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借电话是多少钱?别急,先搞清楚这背后的法律风险!
朋友急着用钱,但征信不行,借不了;于是他转头跟你说:“兄弟,用你的名义去贷款,钱我来还,出事我负责。”或者更常见的一种说法——“顺借电话是多少钱?”听起来好像只是动动嘴皮子、刷刷脸的事儿,轻松赚个几百上千“代办费”,可真这么简单吗?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律师,我必须提醒你:别被“顺借电话”这几个字轻描淡写地带偏了方向,这根本不是什么“兼职赚钱”的门路,而是一条通往法律深渊的快车道。
我们来拆解一下“顺借电话”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以为,就是用自己的手机号、身份证信息,帮别人注册贷款APP,或者配合人脸识别走个流程,贷款下来后钱归对方,自己拿点“辛苦费”,可问题就出在这里——贷款合同上写的是你的名字,银行和平台认的是你,不是那个“朋友”。
一旦对方还不上钱,催收电话第一时间打给你,征信记录直接拉黑,法院传票也寄到你家,你去解释“钱不是我用的”,法官会问你一句:“那你为什么要签字?为什么要提供身份信息?你是成年人,难道不知道后果?”
法律上,这叫“债务主体明确”,你不是担保人,而是实际借款人,哪怕你们之间有“协议”,法院也很难认定你“被利用”或“不知情”,因为所有操作都是你亲自完成的。
更严重的是,如果对方用你的信息进行多笔贷款,甚至涉及诈骗、洗钱,那你可能从“帮忙”变成“共犯”,刑法里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俗称“帮信罪”)可不是开玩笑的,去年全国因此被判刑的人数已经超过10万,很多人就是因为出借电话卡、银行卡、身份信息,最终身陷囹圄。
回到最初的问题:“顺借电话是多少钱?”
有人开价300、500,甚至上千,可你想过没有,这点钱,够不够赔你未来五年的征信?够不够付法院的执行款?够不够换你失去的工作、贷款买房买车的机会?
我见过太多案例:年轻人为了几百块,把自己的人生“贷”进了黑名单;中年人因为一时心软,背上了几十万债务,妻离子散。你以为是顺手帮个忙,其实是把命运交到了别人手上。
【律师建议参考】
如果你身边有人找你“顺借电话”“代办贷款”,请务必做到三点:
- 坚决拒绝,不管对方许诺多高回报;
- 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出借身份证、手机卡、银行卡;
- 及时举报,若发现有人组织“顺借”行为,可向公安机关或工信部举报。
合法的收入不会来得这么轻松,轻易到手的钱,往往代价最重。
【相关法条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金融账户、互联网账号等,不得提供实名核验帮助。
【小编总结】
“顺借电话是多少钱?”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陷阱——它把违法行为包装成一场交易。真正的重点不是多少钱,而是你愿不愿意用未来的自由和信用去赌一场“别人会守信”的幻想,在这个信息即资产的时代,你的身份就是你最宝贵的财产,别让一时贪念,毁了你十年努力。
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却到处是陷阱,守住底线,就是守住人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