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厘年息到底多少钱?一算吓一跳,原来利息还能这么算!
你有没有在借钱或投资的时候,听到过“6厘年息”这种说法?一脸懵?别急,你不是一个人,很多人听到“6厘”,第一反应是:“这是多少?千分之六?还是百分之六?”更关键的是——6厘年息到底能产生多少利息?是贵还是便宜?值不值得借或投?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问题,别走开,这可不只是数学题,更是关乎你钱包的大事!
“6厘”到底是什么意思?
咱们得搞清楚“厘”这个单位,在民间借贷、银行贷款、理财产品中,“厘”是一个常见的利率单位,但它常常让人混淆。
重点来了:在中国金融语境里,1分 = 1%,1厘 = 0.1%。
“6厘年息”指的就是年利率0.6%。
等等!是不是觉得有点低?没错,你没听错,6厘年息就是0.6%的年利率,不是6%!
这里很多人容易搞混,因为有些地方会把“月息6厘”说成“6厘”,那可就差远了。
举个例子:
- 年息6厘= 年利率0.6%
- 月息6厘= 月利率0.6% → 年化利率就是 0.6% × 12 =2%
一定要分清是“年息”还是“月息”!一字之差,利息翻好几倍!
6厘年息,1万块一年利息是多少?
我们来算笔账,直观感受一下。
假设你借出或存入1万元,年利率是6厘(即0.6%):
利息 = 本金 × 年利率
= 10,000 × 0.6%
=60元
也就是说,一年下来,1万元才赚60块钱利息,平均每个月5块钱。
对比一下现在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一年期普遍在1.5%左右),6厘年息真的非常低了,如果是贷款方,那简直是“白菜价”;但如果是出借人,这利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为什么会出现“6厘年息”这种说法?
“6厘年息”在现实中比较少见,更多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 亲友间无息或低息借款:为了表达“象征性收点利息”,说个“6厘”显得客气,但实际利率极低。
- 政策性贷款或贴息项目:比如某些农业补贴贷款、创业扶持贷款,政府贴息后,个人承担部分可能低至0.6%。
- 表述不清造成的误解:很多人把“月息6厘”误说成“年息6厘”,结果引发纠纷。
特别提醒:在签借款合同或理财协议时,一定要明确写清楚是“年利率”还是“月利率”,避免日后扯皮。
6厘年息合法吗?受法律保护吗?
当然合法!只要不超出法律规定的上限。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
比如2024年LPR为3.45%,四倍就是约13.8%,而0.6%远低于这个标准,完全合法且受法律保护。
如果你是出借人,收这么低的利息,是否划算?就得自己权衡了。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考虑借款或出借资金,一定要搞清楚“6厘”指的是年息还是月息,建议在书面协议中明确写明:
“本合同项下借款年利率为0.6%(即6厘),按年计息,利随本清。”
或者,如果是月息6厘,就写:
“月利率0.6%(即6厘),年化利率7.2%。”
白纸黑字写清楚,才能避免日后纠纷。别让“口头约定”毁了人情和金钱。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6厘年息”不是6%,而是0.6%,1万元一年利息才60元,低得几乎可以忽略,很多人误以为“6厘”是6%,结果要么多付了利息,要么少收了回报,吃了大亏。
搞清利率单位,分清“年息”和“月息”,是理财和借贷的第一课,别让一个“厘”字,让你的钱包悄悄缩水。
利率虽小,细节决定成败。下次再听到“6厘”,先问一句:是年息?还是月息?别急着点头,先算清楚!
—— 你身边的法律+理财小助手,陪你守住每一分血汗钱 💪💼
6厘年息到底多少钱?一算吓一跳,原来利息还能这么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