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网贷逾期上征信了?这事儿到底算不算数?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孩子还在上高中,突然接到催收电话,说他名下有笔网贷逾期几个月了,现在征信都黑了?作为家长,第一反应肯定是懵的:孩子未成年,连签合同的法律资格都没有,怎么就能背上贷款,还上了征信?
这事儿听起来离谱,但现实中还真不少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一些平台打着“学生贷”“零门槛借款”的旗号,把网贷悄悄塞进了未成年人的手机里。更可怕的是,不少孩子根本不知道后果有多严重,借了钱逾期不还,结果一觉醒来,征信报告上已经挂了“不良记录”。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未满18周岁的孩子,签的网贷合同到底有没有法律效力?逾期上了征信,这记录合法吗?
咱们先说结论:原则上,未成年人签署的借款合同是无效的。
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只能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行为,而借贷这种涉及金钱债务的法律行为,显然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和承担能力,也就是说,一个16岁的高中生,哪怕签了电子合同、录了人脸识别、绑了银行卡,这个合同从法律上讲,依然是可撤销甚至无效的。
但现实往往比法律条文更复杂,很多网贷平台在放款时,并不会严格审核借款人的实际年龄,甚至利用技术漏洞诱导未成年人完成“实名认证”,更有些平台,是孩子用父母的身份信息注册的,这就让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一旦逾期,平台不会管你是谁,直接把逾期记录上传到征信系统。而征信系统本身并不判断合同是否有效,它只记录“谁名下的贷款逾期了”,哪怕你是未成年人,只要用了身份证信息借款,逾期就可能被上报。
更扎心的是,一旦征信有了污点,未来买房、买车、找工作、考公务员,都可能被卡住,等孩子成年后才发现自己“信用破产”,那种无助和后悔,不是一句“当初不懂”就能弥补的。
那是不是就没办法了?当然不是。
建议参考:
如果你发现孩子名下有网贷逾期并上了征信,第一步不是骂孩子,而是立即收集证据:包括借款合同、放款记录、孩子当时的年龄证明、平台诱导借款的截图等,然后向相关网贷平台提出异议,主张合同因借款人未成年而无效,要求撤销贷款记录并删除征信不良记录。
如果平台拒不处理,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出征信异议申请,或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必要时,建议寻求专业律师帮助,通过法律途径确认合同无效,并追究平台违规放贷的责任。
家长也要反思:是否对孩子使用手机和金融产品缺乏监管?是否忽视了金融安全教育?防范永远比补救更重要。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五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
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
小编总结:
未成年网贷逾期上征信,看似是个信用问题,实则是一场法律与监管的漏洞之战,孩子不懂法,平台钻空子,征信系统机械化记录——三方夹击下,最容易受伤的永远是家庭和未来。我们不能只靠事后补救,更要从源头堵住漏洞:加强平台审核责任,普及青少年金融教育,家长也要真正“看见”孩子的网络行为。一张身份证不该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定时炸弹”,法律站在孩子这边,但前提是,有人愿意为他们站出来发声。
未成年网贷逾期上征信了?这事儿到底算不算数?,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