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一平到底是个啥?搞不懂它,开工都得踩坑!
项目批了,图纸画好了,资金也到位了,结果一到工地才发现——路不通、电没接、水也供不上,连块像样的施工场地都没有?这时候,你是不是会一脸懵:“不是说好‘三通一平’了吗?”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什么叫三通一平,这可不是工地上的黑话,而是每一个工程项目启动前,必须搞明白的“硬门槛”。
“三通一平”到底是啥?听上去像顺口溜,其实全是真功夫
“三通一平”是工程项目建设前期必须完成的基础设施条件,是项目能否顺利进场施工的“入场券”,具体指的是:
- 通水:施工现场要有稳定的生活用水和施工用水供应;
- 通电:满足施工所需的电力接入,比如打桩机、塔吊、照明等;
- 通路:有一条能通行工程车辆的道路,从主干道连到工地现场;
- 场地平整:地面要完成清表、填挖、压实,达到可以放线、打地基的标准。
这四项,缺一不可,你想想,要是工地门口是个泥塘,水泥车进不来;或者半夜浇筑混凝土,突然停电,一整车混凝土凝固在泵管里——那损失可就大了。
为什么“三通一平”这么重要?它到底卡在哪个环节?
很多开发商或施工单位以为,只要拿到了土地证、施工许可证,就可以直接开工,但现实是:证可以拿,地可以有,但“三通一平”不到位,你连第一铲土都挖不了。
这个环节,通常由土地出让方或政府平台公司负责完成,尤其是在政府出让的招拍挂地块中,会在土地出让合同里明确约定“三通一平”由哪一方承担。
如果是企业自建项目,那责任就落在建设单位头上,必须提前规划、协调市政、电力、水务等部门,确保开工前全部到位。
举个例子:某房地产公司在城郊拿了一块地,满心欢喜准备开盘,结果进场发现:最近的市政电网在3公里外,临时接电成本高达200万;周边道路还是土路,雨天泥泞不堪,最后工期延误三个月,违约金赔了上百万——根源,三通一平”没落实。
“三通一平”不是小事,而是决定项目生死的“第一公里”。
常见误区:以为“三通”是“三通半”?别被忽悠了!
有些人误以为“三通”还包括“通讯”,比如网络、电话线路,在工程语境下,“三通一平”中的“三通”特指水、电、路,不包括通讯,虽然现在工地也需要网络监控、办公系统,但这属于“软配套”,不在传统“三通”范畴内。
还有一种情况是“通而不畅”——比如路是通了,但只能走小车,大货车进不来;电是接了,但容量不够,一开机器就跳闸,这种“形式上的三通”,本质上还是没达标。
我们在签合同、做预算、定工期时,一定要明确:“三通”是否真正具备施工承载能力?平整是否达到设计标高和排水要求?
建议参考:签合同前,这几点必须问清楚!
如果你是开发商、项目负责人,或者参与工程管理,建议在土地获取或项目启动前,务必确认以下几点:
“三通一平”由谁负责?
在土地出让合同或合作协议中,必须明确责任主体,避免推诿。完成标准是什么?
不要只写“通水通电”,要写明接入点位置、管径大小、电压等级、道路宽度和承重标准。时间节点是否匹配工期?
施工计划排得再紧,也要以“三通一平”完成为前提,否则全是空谈。是否有替代方案和应急措施?
比如临时用电申请、临时便道修建、水车供水等,提前备案,避免停工。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供查阅)
虽然“三通一平”没有单独的法律条文命名,但它在多个法规和合同范本中均有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五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应当签订书面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当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等内容。”《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
第八条明确约定:“出让人应按约定时间完成土地的‘三通一平’,具备动工开发基本条件。”《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7-0201):
通用条款第7.3条:“发包人应确保施工场地具备开工条件,包括场内外交通、施工用水、用电、通信等。”
这些条款都说明:“三通一平”不仅是工程要求,更是法律义务。
回到开头的问题:什么叫三通一平?
它不只是四个字的口号,而是工程项目启动的“地基中的地基”。通水、通电、通路、场地平整,每一项都关系到安全、成本、工期和法律责任。
证可以晚几天拿,但“三通一平”绝不能晚一天到位。
无论是政府、开发商,还是施工方,都要把它当成项目启动的“头等大事”来抓,否则,再好的规划,也可能被一堵墙、一条河、一根电线杆,拦在起跑线外。
搞懂“三通一平”,不是为了背术语,而是为了少踩坑、少赔钱、少耽误事。
下次你再去工地,不妨先问问:“这儿‘三通一平’搞定了吗?”——这一问,可能就帮你避开了上百万的损失。
三通一平到底是个啥?搞不懂它,开工都得踩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专业的事,不怕问得细;工程的路,就怕起步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