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学位是什么?它真的值得你花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去争取吗?
大学四年,专业课刚摸清门道,实习还没开始,就听见学长学姐在讨论“双学位”?有人说它是镀金利器,有人却说它只是“自我感动”的时间黑洞,那双学位到底是什么?它和辅修有什么区别?含金量高不高?值不值得投入大量精力去争取?咱们就来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从法律、现实、职业发展多个维度,好好聊一聊。
双学位是什么?就是在你完成主修专业(第一学位)学习的同时,系统地修完另一个学科门类的课程体系,达到学校规定的学分、论文和答辩等要求后,被授予第二个学士学位,注意,这里的关键是“学士学位”,而不是一张结业证书或学习证明,这意味着,你在毕业时,可以拿到两个独立的学位证书,工学学士”和“管理学学士”,或者“法学学士”和“经济学学士”。
很多人容易把“双学位”和“辅修”搞混,其实区别很大:辅修通常只发一个辅修证明,不授予学位;而双学位是国家承认的正式学位,能在学信网上查到,具有法律效力,根据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高校可以实行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但必须经过严格审批,且所授两个学位必须属于不同学科门类,这说明,双学位不是学校随便开的“兴趣班”,而是有制度支撑、有质量门槛的正规教育项目。
那双学位的“含金量”到底如何?这取决于你的规划和执行,如果你是为了拓宽知识面、增强跨领域能力,比如法学+金融,计算机+心理学,那双学位能让你在求职时脱颖而出,特别是在律所、投行、咨询、互联网大厂等对复合背景有偏好的行业,双学位可能就是你简历上的“加分项”,但如果你只是为了“多拿一个证”,却牺牲了主修专业的成绩,或者导致实习、科研、社团活动全面缩水,那很可能得不偿失。
我曾接触过一位学生,主修法学,同时攻读经济学双学位,他在大四时凭借“法律+经济”的复合背景,成功进入一家知名律所的反垄断团队,起薪比同届高出30%,而另一位同学,虽然拿了双学位,但主修专业挂科多、实习经历空白,最后找工作时发现用人单位更看重实际能力,而非“证书数量”。
选择双学位,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战略投资,你需要评估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学习强度承受力,以及未来职业方向是否真的需要跨学科背景,更重要的是,很多高校对双学位有硬性要求,比如主修专业绩点不能低于3.0,不能有挂科记录,每周要额外上8-10节课……这些都不是轻松能扛下来的。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考虑双学位,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的职业目标是否需要这个第二学位?(比如想进涉外律所,法学+英语双学位就很有优势)
- 我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兼顾两套课程体系?
- 学校授予的双学位是否在学信网可查、是否被社会广泛认可?
建议优先选择与主修专业形成互补的学科,工科+管理”、“新闻+法学”、“医学+公共政策”等组合,尽早向教务处了解双学位的申请条件、课程安排和毕业要求,避免中途才发现学分冲突或时间冲突。
相关法条参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
教育部《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2020年)第八条明确:“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可设置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须经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实施,所授两个学位应在不同学科门类,且人才培养方案应充分体现复合型特征。”
这意味着,双学位的设立和授予,必须依法依规进行,不是所有学校都能随意开设,也不是所有“双专业”都能叫“双学位”。
小编总结:
双学位是什么?它不只是多一张证书,而是一次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和对未来路径的主动布局。它的价值不在于“有没有”,而在于“适不适合你”,如果你有清晰的目标、强大的自律和合理的规划,双学位可以成为你脱颖而出的利器;但若只是随波逐流,它也可能变成压垮大学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证书的数量,而是你如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决定是否攻读双学位之前,请先问问自己: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条路,是否真的通往那里?
双学位是什么?它真的值得你花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去争取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