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了,信用卡还能用吗?现在该怎么办?
某天早上醒来,手机弹出好几条银行短信,提醒你信用卡账单逾期;还没来得及处理,网贷平台又打来电话,说你最后一期还款已经逾期三天,再不还就要上报征信……那一刻,心像被狠狠揪住,呼吸都变得沉重。更让人崩溃的是——你突然发现,自己手头的信用卡好像也快刷不出来了。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网贷逾期中,信用卡还能用吗?我还能怎么办?”
咱们不讲大道理,也不甩专业术语堆砌,就从一个普通人的真实处境出发,聊聊当你陷入“网贷逾期”困境时,信用卡到底还能不能成为你的“救命稻草”,又该如何理性应对,走出泥潭。
网贷逾期,信用卡会受影响吗?
答案是:会,而且影响非常直接。
很多人以为,网贷和信用卡是两条线,互不干扰,但实际上,不管是银行信用卡,还是消费金融平台的贷款,它们都接入了央行征信系统,一旦你在某一个平台出现逾期,哪怕只是短短几天,这条记录就会被记入你的个人信用报告。
当你已经有网贷逾期记录,银行在评估你信用卡的额度调整、提额申请,甚至是否继续为你提供服务时,都会调取征信报告。一旦看到“当前逾期”或“历史逾期次数较多”的记录,银行大概率会冻结额度、降低信用额度,甚至直接停卡。
更现实的是:你可能已经无法通过信用卡“以卡养卡”来填补网贷窟窿了,过去那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在逾期发生后,基本走不通了。
逾期后,还能补救吗?
当然可以!逾期不是终点,而是提醒你必须面对问题的起点。
别慌,先理清债务结构
拿出纸笔(或打开手机备忘录),把所有网贷和信用卡的欠款列出来:
- 每笔欠款金额
- 利息和违约金
- 逾期天数
- 借款平台或银行名称
清晰的账目,是你自救的第一步。
主动联系平台,协商还款
很多人逾期后选择“失联”,以为不接电话、不回短信就能逃避,但事实恰恰相反——越逃避,后果越严重。
正确的做法是:
- 主动拨打客服电话,说明当前经济困难;
- 申请延期还款、分期还款或减免部分罚息;
- 部分平台支持“个性化分期”,最长可分5年偿还,合法合规,还能避免被起诉。
平台不怕你穷,怕你“消失”,只要你愿意沟通,就有协商空间。
保护信用卡的“可用额度”
如果你的信用卡还没逾期,千万别再刷了!更不要试图用信用卡去还网贷——这只会让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相反,保留信用卡的可用额度,作为应急资金,比如突发疾病、孩子学费等真正紧急的情况,才能动用,按时还清最低还款额,保住信用不恶化。
被催收了怎么办?会不会坐牢?
这是很多人最担心的问题。
明确告诉你:单纯的网贷或信用卡逾期,属于民事债务纠纷,不会坐牢。
只有在以下情况才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 明知无力偿还,恶意透支信用卡超过5万元,且经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未归还;
- 提供虚假资料骗贷;
- 转移资产、逃避执行等行为。
只要你不是恶意骗贷,只是暂时困难,就不用怕“被抓”,但一定要保持沟通,别让民事纠纷升级为法律诉讼。
如何避免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很多人陷入网贷逾期,根源不是收入低,而是陷入了“以贷养贷”的怪圈。
举个真实案例:小李最初只借了8000元网贷应急,结果第二个月还不上,又借了另一家平台1万元“还旧债+生活费”,利滚利,半年后负债高达12万,信用卡也刷爆了,最终全面逾期。
破解之道只有一个:停止借贷,直面问题。
你可以这样做:
- 制定还款计划,优先还利息高、催收紧的;
- 向家人坦白,争取理解和支持;
- 考虑兼职或临时工作,增加收入;
- 必要时寻求专业债务协商机构帮助(注意甄别正规机构)。
✅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经历网贷逾期,请立即做三件事:
- 停止以贷养贷,不再申请任何新贷款;
- 整理债务清单,明确每笔欠款的金额和平台;
- 主动联系债权人,协商个性化还款方案,争取停催、分期、减息。
不要等征信崩了才后悔,也不要等被起诉了才行动。现在就开始,还来得及。
📚 相关法条参考: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商业银行信用卡监督管理办法》第七十条:
持卡人若因特殊原因导致还款困难,可与发卡银行平等协商,达成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最长可达5年(60期)。《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
恶意透支信用卡,数额较大,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但“恶意透支”需同时满足主观恶意和客观行为,普通逾期不在此列。
网贷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选择逃避。
信用卡不是解药,更不该成为你债务滚雪球的工具。
真正的出路,是直面问题、理性规划、主动协商。
信用可以修复,人生不能重来。
从今天起,停止借贷,开始还款,哪怕每月只还500元,也是在向前走。
你要相信:黑暗不会永远持续,只要你愿意点亮一盏灯。
如果你正在逾期中挣扎,—你不是一个人。
只要不放弃,一切都有转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