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扣是什么意思?收了就违法吗?一文说清楚!
朋友托你介绍个客户,事成之后对方悄悄给你一笔“感谢费”;或者你去装修,设计师推荐某个品牌,事后厂家返你一笔钱……这些钱,听起来像是“人情往来”或“辛苦费”,但其实,它们很可能就是“回扣”,那问题来了——回扣到底是什么意思?拿了就一定犯法吗?有没有合法的“回扣”存在?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看似模糊、实则暗藏风险的词——“回扣”。
回扣是什么意思?别被“人情”二字蒙了眼
回扣是指在交易过程中,一方(通常是卖方或供应商)为了促成交易,私下返还给买方或中间人的一部分利益,这种返还,往往不体现在正式合同或发票中,而是“账外暗中”进行。
举个例子:
某公司采购一批办公设备,供应商报价100万,谈妥后,供应商私下对采购负责人说:“您帮了大忙,回头我给您10万‘返点’。”这笔10万,就是典型的回扣。
关键点在于:回扣的核心是“账外暗中”和“利益输送”。
它不同于佣金、折扣或合法提成,佣金是公开透明、写进合同的劳动报酬;而回扣往往是隐蔽的、没有票据支持的,甚至带有“买通”性质。
回扣 ≠ 好处费,它可能已经踩了法律红线
很多人觉得:“我又没贪污公款,只是拿点辛苦费,有什么大不了?”但法律可不是这么看的。
在商业活动中,收受回扣,极可能构成“商业贿赂”。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刑法》相关规定,只要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交易机会或竞争优势,就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行为。
更严重的是,如果是国家工作人员(比如公务员、国企采购员),收了回扣,那就可能构成“受贿罪”,刑期起步三年,情节严重的,十年以上甚至无期都有可能。
别以为“小额”就没事。
司法实践中,只要金额累计达到3万元以上,就可能被立案追诉,哪怕你每次只收几千,积少成多,照样可能“踩雷”。
那有没有“合法的回扣”?别被概念混淆了
很多人会问:“销售有提成,中介有佣金,这不也是‘返钱’吗?”
没错,但合法的“返利”和违法的“回扣”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公开、是否入账、是否有服务对价。
- 房产中介帮客户成交,公司按合同支付佣金——这是合法收入。
- 某电商平台对推广员按成交额返现,并申报纳税——这是合法激励。
而回扣的典型特征是: ✅ 私下进行
✅ 不入公司账目
✅ 无真实服务或劳动对价
✅ 目的是“换取交易机会”而非“支付劳务报酬”
一句话总结:阳光下的返利是激励,暗箱里的回扣是风险。
企业如何防范回扣风险?个人又该如何自保?
对企业而言,建立合规制度是底线。
- 明确禁止员工接受供应商任何形式的“好处”;
- 要求所有合作方签署《反商业贿赂承诺书》;
- 定期审计采购、销售环节的资金流向。
对个人而言,记住三句话:
- “别人给的便宜,可能是你付不起的代价。”
- “只要钱没进公司账,进了自己口袋,风险就来了。”
- “你以为是人情,法律可能认定是贿赂。”
尤其是身处采购、销售、审批等关键岗位的人,更要警惕“温水煮青蛙”式的利益输送。
建议参考:如果你正在面临类似情况
如果你是企业主,建议尽快梳理内部流程,设立举报机制和合规培训,防患于未然。
如果你是员工,遇到供应商“暗示”给回扣,最好的回应是:“我们公司不允许,谢谢好意。”
如果你已经收了,建议主动向公司说明,必要时咨询专业律师,争取从轻处理。
别让一时的小利,毁了职业生涯甚至自由。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非虚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下列单位或者个人,以谋取交易机会或者竞争优势……
单位或者个人在交易活动中,以明示方式向对方提供折扣或向中间人支付佣金的,应当如实入账,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也应当如实入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回扣是什么意思?它不是“人情”,不是“感谢”,而是一种隐蔽的利益交换,极易滑向商业贿赂的深渊。
无论你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清醒认识到:合法的激励阳光透明,违法的回扣暗藏杀机。
在这个合规越来越严的时代,守住底线,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别让“一点小钱”,成为你人生翻车的起点。
干净的钱,才睡得着觉。
回扣是什么意思?收了就违法吗?一文说清楚!,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