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起征点多少?一文讲清你该不该交税、交多少!
工资刚过五千,怎么一发工资就被扣了税?朋友月薪八千却说“我没交个税”,难道他比你赚得多反而更轻松?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纳税起征点”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影响深远的数字。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纳税起征点到底是多少?它怎么影响你的钱包?普通人又该如何合理规划?
纳税起征点多少?先说结论!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每月5000元(即每年6万元),也就是说,只要你每月的收入在5000元以下,且没有其他应税所得,原则上是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
但!别急着拍手叫好,这5000元不是“工资条上的数字”,而是扣除五险一金、专项附加扣除等之后的“应纳税所得额”。
举个例子:
小王月薪8000元,公司帮他交了社保公积金共1500元,他还有子女教育、房贷两项专项附加扣除合计2000元。
那么他的应纳税所得额 = 8000 - 5000(起征点) - 1500(社保) - 2000(扣除) = -500元。
结果:不用交税!
而小李月薪8000,没有专项扣除,社保交了1000元:
应纳税所得额 = 8000 - 5000 - 1000 = 2000元。
按3%税率,他要交60元个税。
看到没?起征点只是起点,真正决定你税负的,是“扣除项”和“综合收入”。
起征点背后的逻辑:不是“一刀切”,而是“精准调节”
国家设置5000元起征点,并非随意定的数字,它是基于2018年个税改革时,综合考虑了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成本、物价水平、收入分布等因素后科学测算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革引入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把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四项合并计税,按年算总账,这意味着:
- 收入来源多的人,税负更合理;
- 偶尔拿高稿酬的自由职业者,不再被“单次高收入”暴击;
- 普通上班族,通过专项附加扣除,实际税负大幅降低。
起征点不是唯一的“免死金牌”,合理利用扣除政策,才是节税的关键。
哪些人容易“被征税”?这些坑你踩过吗?
年终奖突然变“税负炸弹”
年终奖单独计税政策虽然延续,但如果年终奖金额刚好卡在税率跳档区间(比如3.6万、14.4万),可能多发1元,多交几千税。建议提前测算,合理拆分奖金。兼职收入没申报,风险暗藏
网络写稿、直播带货、设计接单……这些劳务报酬,平台可能只代扣20%,但年度汇算时若合并计税,可能适用更高税率。别以为“没人管”就等于“不用报”。专项附加扣除“填了等于白填”
很多人填了租房、赡养老人等扣除,但单位没及时更新信息,导致预扣税偏高。记得每年确认或更新个税app信息!
建议参考:普通人如何“合法少交税”?
- 用好6项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每一项都能真金白银省税。
- 年终奖发放方式提前规划:和HR沟通,选择更优计税方式。
- 年度汇算别忽视:每年3月1日到6月30日,登录个税APP做汇算清缴,多退少补,很多人能“退税到账”。
- 自由职业者注意收入申报:别因小失大,税务监管越来越智能。
纳税是义务,但合理节税是权利。在合法范围内,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明白、交得清楚。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
“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
“取得综合所得需要办理汇算清缴的纳税人,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三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内,向任职、受雇单位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30号:
关于延续实施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计税优惠政策的公告,明确该政策延续至2027年底。
纳税起征点多少?答案是5000元/月,但这只是个开始,不是终点。
真正影响你税负的,是扣除项、收入结构和年度汇算。
在这个“大数据治税”的时代,合规申报不是负担,而是保护自己的方式。
别再以为“工资不高就不用交税”,也别盲目相信“退税是天上掉馅饼”。
懂政策、会规划,才能让辛苦赚来的钱,更多留在自己口袋里。
下次发工资前,不妨打开个税APP看看——也许,你离“退税到账”只差一次认真申报。
纳税起征点多少?一文讲清你该不该交税、交多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